“喬舒雅同誌!”
“啊……到!”
“我看到你是挖坑將航彈插進去,怎麼可以進行這麼劇烈的操作!難道,你就不怕一枚航彈突然爆炸?!”
“它終究沒有爆炸!”喬舒雅是聽到了司令的苛責,她解釋道:“現在航彈矗立在那裡,如果您要立刻請專業人士拆卸引信,那就立刻行動吧!您看,立起來的航彈使得拆卸更便捷了。”
“哦~這麼說來也很有道理。”
楊明誌打了個響指,下令全體部隊解散後,就令“拆彈專家”領著大扳手等全套工具,開始最危險的工作!
這個時代的航空炸彈還都是些慣性炸彈,它毫無製導能力,大型轟炸機隻能儘可能的增加攜帶數量,以求通過大麵積的火力散布,達到戰術效果。這場世界大戰的空前彈藥消耗加速了航空炸彈的發展,很快美軍就將給炸彈安裝無線電,使得投彈手通過遙感調整炸彈墜落方向。
但更絕的還是現代製導武器的先驅——蝙蝠製導炸彈。美軍終於在戰爭快要結束時進行了裝備,這種能主動雷達製導炸彈,成功擊沉了大量的日軍艦艇運輸船。
在1942年,戰爭中的各國並未裝備什麼製導武器,即便是有,也是實驗室級彆的。
德軍裝備的都是些高阻航空炸彈,它被設計的儘可能短粗,這是出於能夠大量塞入亨舍爾轟炸機彈倉所考慮的設計。為了便於量產,德軍自然沒有廣泛生產流線型的低阻航彈。
本次空襲的fw190裝載的都是些渾圓的航彈,按理這種炸彈因為高空氣阻力,它墜落的姿態會更為經典,引信故障率更低。終究這次空襲創造了一個“奇跡”。
到底是什麼造成一發不炸?楊明誌能猜到的原因隻有一個——彈藥受潮。
tnt這種物質本身不會受潮,暴露空氣中五六十年還不失效,甚至它能在水下爆炸。所以一些倉庫通過注水的方式安全保存這種炸藥。
然而容易受潮的是引信!
楊明誌的猜測很快就變成了事實,那些“拆彈專家”用巨大的扳手,再通過杠杆原理,很快就打開了引信螺栓,並將整條碰撞引信從彈體中拔了出來。
從工作到結束,僅用了十分鐘!他們拎著合計十四條聚集在楊明誌麵前,為首的工人繃著嘴彙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些航彈沒有爆炸的原因了!”
“應該是受潮了吧!”楊明誌急切的問。
“您猜的完全正確!您蹲下來摸摸吧,勝過我們的解釋!”
楊明誌照辦了,他是手掌頗為乾燥,然撫摸著這些引起部件,感受到的卻是濕潤。
引信的起爆藥劑是容易受潮的,所以很多炮彈是在戰役前夕,才由士兵突擊為其安裝引信的。遊擊共和國自造的炮彈用的多為土雷管,其核心成分與德軍的雷管、導火索並無本質差異。
德軍軍工的確是以兢兢業業的態度生產了這些碰撞引信,然而在楊明誌這裡,他們濕潤的都能擠出水來。這些水分絕非來自於泥漿,它們早就存在於彈體中了,甚至彈體裡也有大量的水!
事實擺在自己的麵前,楊明誌乾脆站起來放聲大笑!
“嘿!彆列科夫,你是高興的癲狂了?!”耶夫洛夫非常不解,然老戰友都笑了,他也跟著漸漸咧開嘴。
楊明誌當即扭過身:“我當然高興!你以為我為什麼笑?!我該怎樣評價我們的敵人,原來不僅僅是我軍的彈藥出現大量受潮,德軍也是一樣的!這些航空炸彈全部受潮,所以才一個不炸!啞彈居然是這種比例,我看德軍的彈藥庫已經被大雨衝壞了,我還能說什麼?連蘇聯的大自然都在打擊這些侵略者!”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