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追求榮譽的,西蒙諾夫可不是為了無聊才搞出中間威力彈。他抱怨說:“我也非常看好這款子彈的性能,我也覺得彆列科夫對於作戰距離的理念非常有建設性。如果不是上級命令我研發反坦克槍,我就竭力研發可使用中間威力彈的槍械了。彆列科夫。”
“嗯?”
“您是幸運的,我的運氣就不太好。”
費德洛夫還是搖晃著腦袋:“你們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小問題,子彈威力達不到,士兵就非常危險了。”
費德洛夫的態度楊明誌是弄明白了,他對於中間威力彈的性能不放心。或許人老了總會變得固執,大概是身經百戰見多識廣的緣故,覺得冒險的舉動的風險太大,還是老方法最穩健。
楊明誌並不討厭這位老人的態度,畢竟在那個位麵上,全世界接受突擊步槍也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
研發基於小口徑子彈的自動步槍,主要國家都在搞,英法美德都搞出一些實驗性的產品。
這其中,德國的小胡子一直鼓吹科技扭轉頹勢,德國軍工部門就強行上馬“mp44”項目得到小胡子首肯。雖然項目成功了,小胡子得知所謂的衝鋒槍是一種全新的槍械,一時間大為光火。然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五千支投入部隊,反饋的使用情況真是一片大好。
可見,最先批量裝備突擊步槍的國家,其領導人並不一定第一時間支持,隻有真的嘗到其戰術甜頭了才去認同。
那個位麵,進入波蘭的蘇軍就遭遇德軍stg44的打擊,吃了大虧的蘇軍調來火箭炮部隊,數百輛發射車把全麵裝備stg44的德國步兵師炸到崩潰。
戰爭結束後,蘇聯僅僅隔了幾個月就命令國內的各大研究所搞出蘇聯的突擊步槍,為此專門搞了一次招標。
無疑那個未免卡拉什尼科夫是勝利者。不過,參選的大部分槍械,所用子彈都是西蒙諾夫設計局的產品。
這個位麵,何人是大贏家呢?楊明誌始終認為就是自己。
“子彈的威力是足夠的!”楊明誌強調說:“相比之我們以往的步槍彈,它們的威力實在太強。我們不需要威力過強的子彈,隻要能完成擊殺的目的就是好子彈,這樣的子彈應該儘量輕便,西蒙諾夫同誌研發的子彈,我認為就是最佳選擇。”
楊明誌故意抬舉一下西蒙諾夫,首先爭取此人的認同,就是極佳的選擇。
難道西蒙諾夫還會否定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會的。
西蒙諾夫如果是一個突破口,其他人定會紛紛站隊,費德洛夫最終也會放棄任何的質疑,認同突擊步槍的妙處。
如果一切就這麼順利,槍械的量產問題也不是什麼大事。
在這裡,斯大林不在,伏羅希洛夫不在,這裡最有份量的人莫過於烏斯季諾夫。各個專家意見達成一致後,楊明誌覺得烏斯季諾夫沒有理由拒絕。
楊明誌繼續說明著四百米實戰距離這類的理論,害怕他們聽不懂似的,故意多說了幾遍。
費德洛夫畢竟老謀深算,又是業內的泰鬥人士。他從未具體調查士兵持槍作戰時,己方與敵方普遍的作戰距離。
“四百米”猜想並非彆列科夫第一個提出來,但是,彆列科夫的確是針對這套猜想為基礎,研發出相應的步槍。
年輕人充滿了膽量,彆裡科夫的大膽行動是否如其說的那樣,新槍性能卓越?
費德洛夫沒有貿然的回應楊明誌的推銷,他沉著臉又指出槍械上的另一處奇怪設計。
“彆列科夫同誌,子彈的事暫時擱置。您先給我解釋一下,槍管和瞄準基線,為何有近三厘米的垂直距離?為什麼基線這麼高?”
“啊!這件事……”
又是老生常談的瞄準基線問題,對於這個楊明誌真的不想多費口舌。就是在那個位麵,第一種量產並投入實戰的stg44突擊步槍,它的瞄準基線就很高。
“我是故意提高瞄準基線的,因為……”
楊明誌笑了笑,將多布洛夫推到前台,這時候就輪到這位年輕人作模特了。
在楊明誌的受益下,多布洛夫手持一支突擊步槍,擺出射擊的姿勢。現在的槍械裡可是安裝滿載子彈彈匣的,唯有保險是關閉的,即使如此,多布洛夫也能刹那間進入作戰狀態。
“呈站立射擊姿勢,放輕鬆……就像平時訓練時那樣。”楊明誌命令。
多布洛夫成了極好的模特,這一刻他也真切的清楚了,局長昔日在大辦公室搞軍訓的良苦用心。
當著費德洛夫和其他專家的麵,楊明誌驕傲的講解:“諸位同誌,你們看看這位戰士,它的射擊姿勢是多麼的自然。由於瞄準基線較高,他甚至不需要過分的扭頭,就處於極好的瞄準狀態。再說槍管和槍托是處於同一個水平麵,槍托抵住肩膀的同時,由於瞄準基線較高,脊椎骨也不必過分彎曲。
射手的渾身骨骼正處於非常符合人體構造的姿態,這對戰士是一種巨大保護。我們的戰士一場戰鬥總能持續很久,所使用的武器有必要是為戰士量身打造的。使用我的槍械持續射擊,戰士不會感覺過分疲憊,客觀上也提高了戰鬥力。”
和這些專家提什麼“提高戰鬥力”,楊明誌不知道的是,他們大多對這個概念理解的非常有限。
蘇聯的槍械製造工業繼承與沙俄,而沙俄又有大量技術師從於美國。
一支莫辛納甘,因為美國精密加工的理念,使得步槍的槍管質量驚人,精度亦是驚人。可畢竟是老毛子生產,其他零件上逐漸粗枝大葉,倒是老毛子也不挑肥揀瘦,能射擊精度還高,這就是好槍!
所以,以費德洛夫為首的槍械專家,他們對於士兵的“戰鬥續行力”的理解極為有限,他們更專注於槍械的精度,也有些人不禁關注這個,還特彆關注如何用最少的時間生產最多的性能湊合的槍械。
緣何?烏斯季諾夫就一本正經的站在這裡。這個年輕的部長最是追求實用主義,他不求槍械的精度太高,隻要不太糟糕就行。最為關鍵的還是生產速度問題。
烏斯季諾夫看到了,彆列科夫的核心槍機居然是一堆衝壓機攢成的,如此加工,生產效率定是極為喜人。
高瞄準基線的問題,如果費德洛夫不提,他烏斯季諾夫一時間是想不到的。
既然被提出來了,這一問題就該好好嘮嘮。
在1942年,高基線槍械是徹頭徹尾的非主流,蘇聯的步槍研發的頂尖專家彙聚在這間辦公室內,對著一款高基線步槍品頭論足。
經過多布洛夫的親身示範和楊明誌的隨時講解,首先提出質疑的費德洛夫,終於第一次感受到高基線的好處。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