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油田的產能有多少?”
“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全年僅有三百萬噸。”李森科聳聳肩一臉無奈,“即便如此,它們現在也變得非常重要。您知道嗎?自從我們失去了頓巴斯盆地的煤礦,我們就更加依賴這些石油了。包括供應整個科學院的暖氣,它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嗯?不是煤炭難道還是石油?!”楊明誌驚訝的問。
“不錯,就是石油!我們現在需要石油,也更加需要煤炭。彆列科夫同誌,您在白俄羅斯的沼澤用那裡的劣質煤炭生產氨水,繼而生產硝銨,顯然您非常清楚化肥對於農業的重要作用。給予農業增產的另一個工具就是化肥,可惜我們失去了主要的煤礦,我們當然也可以用石油來做化肥。但是現在的石油幾乎都用於工業和軍事,我們不能指望化肥帶來多大的利好改變。”
說來說去,本該是自然資源財大氣粗的蘇聯,現在就如李森科所言,資源也相對匱乏了。
那些資源都是存在著的,尤其是巨大的油氣資源,它們都深埋在廣袤西伯利亞的地下。
它們的問題都隻有一個——埋得太深了。
楊明誌試探性的說:“如果,我們可以有更兼顧的鑽頭,就能找到藏匿的油田?”
“哈哈,我們有那樣的鑽探技術嗎?或許有一些大油田,因為我們的技術達不到而不能找到他們。您覺得我們的巴庫油田的鑽井鑽了多深?”
“是多少?有一千米?”
楊明誌的話差一點讓李森科笑掉大牙。
“哈哈哈!彆列科夫同誌,您太高看我們的鑽井技術了!我雖然是農業上的專家,對於石油化工業也有一點了解。您需要知曉一件事,向地下鑽探是困難,因為土壤層其實很薄,往往鑽上一百米,鑽頭就要麵對堅硬的花崗岩,這一過程中,鑽頭磨損會非常強烈,隨著深度的增加,它隨時都可能斷裂在鑽洞中。鑽頭一旦有了壞損還拔不出來,鑽探隊的所有努力都是前功儘棄。據我所知,我們最深的鑽探深度剛剛突破六百米,也僅此而已了。”
現在楊明誌算是聽明白了,李森科的意思是蘇聯當前的鑽井行業,不具備太深的挖掘能力。
李森科繼續說:“您知道我們的巴庫油田,在那裡我們往往隻要鑽探一百米就能挖到石油,那個鑽探六百米的記錄就是在巴庫創造的。當鑽頭被拉出來時當場就發生井噴,有工人甚至當場犧牲。”
李森科的數據著實讓楊明誌嚇了一跳,也令他想到了那些中東的產油國。
那些到處是沙漠的國家,黃沙之下埋藏著數量驚人的黑金。那裡有著世界上最佳的輕質原油,因為雜質最少,故而往往要7.2個標準桶才能夠一噸重。在俄國,因為油品多發粘,即其中的雜質更多,往往6.8桶就有一噸重。
更令人羨慕的是,那些地方被形容為,隻要用力揮舞鋤頭,在拋出的坑裡就會噴出原油。
當然這是一種調侃性說法,實際上,那些地方確實隻需要很淺的鑽探即可挖出最好的石油,其開采成本僅是蘇聯的十分之一。
其實大油田往往埋藏得更深,曾經被稱呼為著名貧油國的中國,因為使用了新式鑽頭和新式鑽探技術,在大慶地區,鑽頭足足鑽了一千五百米,石油噴湧而出。那是一個大油田,以至於人們繼續鑽探七千米,在同一個位置發現了更深的一個大油田。
這一情況也出現在西伯利亞地區,技術達不到,就是推測那裡有石油,暫時也不能得到。
李森科繼續說:“我個人非常相信如果我們繼續鑽下去,是可以發現更多石油的。我們……唉……”
李森科深深歎了一口氣,他也立刻說明了自己歎氣的原因。
一切,都是源於當前的戰局。
李森科需要蘇聯的存在來保證自己的地位,增加農業上的產出則是保持個人地位的手段。
今天的李森科非常高興於得到了另一種增加農業產出的方法,就是這個方法歸根結底,非常依賴石油工業。
當前的蘇聯石油化工又是怎樣一種場景呢?
可以說,因為德軍的攻勢,毫不誇張的說,就是給予蘇聯石油化工的一記重拳。
當前的十月中旬,曼施坦因麾下的一支山地步兵師已經打穿了蘇軍的高加索方麵軍於高加索山口的防線,戰鬥甚至發生在三千米多的冰川上,終究蘇軍的部分防線失守。
德軍那些由阿爾卑斯山的山民組成的部隊,他們的山地作戰經驗很是豐富,不過受困於高加索地區的環境過於複雜,德軍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幾乎不能發揮效能,更令曼施坦因憤慨的,由於斯大林格勒久攻不下,其麾下的空軍部隊幾乎都都調走。
所以隻有少數部隊打穿了高加索山脈進入亞洲,他們能有多大作用呢?
恐怕就是政治上的作用吧。
德軍在白雪皚皚的山頂升起了德國的旗幟,德國媒體誇張的將其形容為“帝國的偉大勝利”以及“征服亞洲的開始”。
這番操作著實振奮了德國軍民的士氣,也給了蘇聯當頭一棒。
因為打穿了高加索山脈,德軍的先頭部隊距離巴庫油田就僅剩五百公裡了。
五百公裡,它不是很遙遠的距離麼?
不!如此距離已經給予蘇聯巨大的心理壓力。
早在德軍開始藍色方案時,巴庫油田就開始戰略轉移了。尤其是當德軍大有打穿山脈之勢,油田開始減產。
到了十月份,巴庫油田已經被人為性關閉了三千座油井,即減少了其接近一半的產能。
那麼蘇聯為什麼要這麼做?即便德軍已經達到高加索山脈,明明還有五百公裡,為何就一定要檢查呢?難道他們是畏懼德軍?
這一切都要說到八月份下旬,隨著保盧斯的德軍開始發起針對斯大林格勒城市的進攻,蘇聯的石油運輸線開始遭遇致命的打擊!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