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的,楊明誌輕鬆的麵龐逐漸眉頭緊鎖。
“彆列科夫同誌,您……是不是有不高興的……”烏莫夫試探性問。
“有一點,目前廠裡有三個大廠房,兩個標注製造車間,一個標注總裝車間,也許這種規模還是有點小。另外有一排木屋,那是綜合辦公室,這倒是無可厚非。倉庫嘛,隻有一個。”
“這是個問題,也許我當時就該命令施工部門多設立一些大廠房。”
“還有一些問題。”楊明誌搖搖頭,指著圖紙說,“還有公共食堂、公共澡堂、綜合宿舍,而且還有一個籃球場。”
“您……您覺得這不妥?”烏莫夫疑惑的問。
“可能有一些不妥吧。”
“但是,根據我們的製度,這些設施都是必須的。尤其是那個籃球場,其實……其實因為廠區的麵積沒那麼大,本來可以建設足球場的。”
“你……”楊明誌差點笑出聲來。
所以該怎麼說這個烏莫夫呢?一方麵是工作場所缺乏一些大的廠房,另一方麵生活區相比之下建設得明顯過了頭。
楊明誌仔細想想,這才覺得蘇聯的“勞衛製”做的真是徹底。
其實楊明誌非常了解蘇聯的這套國營工廠的整體布局,畢竟在那個位麵,蘇聯的“156工程”的大規模援華時期,帶來的不僅是蘇聯的工業設備和蘇式現代化的建設理念,隨之而來的還有雜七雜八的事物。
尤其是國營工廠的布局模式!
楊明誌驚訝於生活設施的布局麵積整體比工作區麵積至少大一倍,最關鍵的,兩個區域居然沒有任何隔斷。真可謂是工人們以廠為家!
楊明誌不禁嘟囔一句:“也許,我們可以搭建一座圍牆,把工作區和生活區分開。”
“如果您願意,它不是什麼問題。”烏莫夫聳聳肩,建議道,“其實我不覺得這是什麼大的問題。我們需要的都是工廠能迅速投產不是麼?也許您應該第一時間看看工廠的設備。親愛的同誌,那些設備可是我親自監督下屬人員,從遠方運來的。”
“哦!是那些車床?!我的確要好好瞧瞧。”
烏莫夫的話有催促的意思,楊明誌一琢磨,如果自己站在烏莫夫的立場,一定是巴不得突擊步槍的產量每天超過一千支!就像那幾個大型波波沙的主要生產工廠,它們尤其承擔了蘇聯衝鋒槍的絕大程度的總裝任務,因其設備優秀工人又多,日產一千是非常正常的事。如若沒有這般產量,波波沙41也不可能有當前的年產一百萬支級彆的產能。
既然說到了車床,烏莫夫明顯對它們有著巨大的自豪感。
它們真的是引以為傲的存在?
說起來,因為個人身份的原因,楊明誌對於機械加工特彆了解,論操作能力,他本人就是能力不錯的車工和鉗工。
此時,烏莫夫根本掩飾不住自己的自豪感:“彆列科夫同誌,它們是我國自產的最優秀的電力車床,它們一定可以滿足您的要求。”
“是嗎?我真要謝謝您了。”
“跟我來吧!”烏莫夫大手一揮,招呼楊明誌停止浪費時間,從這個簡陋的廠長辦公室離開。
很顯然,那些車床就是烏莫夫的寶貝,一時間仿佛擔任州長的烏莫夫才是834廠的廠長。
正如布局圖顯示的,834廠目前的核心就是三個大廠房。
它們都是一些特彆巨大的長屋,每一幢有近一百米廠,楊明誌目測了一下寬度感覺超過三十米。
這類廠房楊明誌很有感觸,因為其是可以快速建設鋼材支架,其餘部分用磚石填充。它有著巨大的微帶弧形的穹頂,其鋪了一層鐵皮,其上再糊上一層薄水泥。
當然,現在穹頂已經覆蓋上了一層積雪,廠區內一樣被積雪覆蓋。
由於室內的暖氣係統管道,是直接接入城內的供暖網絡,戶外接還在零度之下,室內楊明誌的體感問題至少有十度。
啊!這就讓楊明誌有了另一番聯想。
它似乎是長八十米,寬三十米的建築,四個這樣的建築豈不就是一公頃的麵積了?
蘇聯用現有的建築材料造就了這麼大的一個“溫室”,如若穹頂換成玻璃,或是聚乙烯薄膜,一個農業溫室的基本要求不就是這些麼?
善於聯想的楊明誌,立刻聯想起李森科的狂言。如此想來,那人所謂建立十公頃的溫室大棚絕非自負的狂言,之前搞不成全玻璃溫室,不過是成本在製約罷了。
相比於外部的厚重,廠房內部就顯得頗為空曠。楊明誌本來擔心廠房的麵積不夠用,才抱怨起生活區浪費了太多的麵積,而今以來完全是自己多慮了。
為何?最簡單的原因是,834廠當前有編製的各類職工,總人數還不到四百人!
區區三百出頭的生產人員擁有三個麵積近八千平方米的廠房,平均每人的工作麵積真的非常巨大。這就帶來另一種情況,工廠明明可以進一步擴招職工擴大產能。
首先還是看看烏莫夫自豪的那些設備吧。
在標注的一號廠房,這裡已經被預先設立成車床車間。
論其中有多少車床,廠長安德烈耶夫比烏莫夫更要上心,因為它們可是安德烈耶夫的寶貝。
先不論這些機床的性能如何,每一台的製造成本都是很高的。它們畢竟是工業母機,成本高不說,對於當前的蘇聯,產能也是一個問題。大量的生產軍品的工廠在斯大林的命令下大量成立,這就帶來了非常迫切的工業母機需求。
由於需求量很大,所有工廠都是發出申請,接著由相關部門,根據重要性來選擇性的發貨。
如今,可以生產五花八門輕武器零件,以及各種口徑炮彈彈胚的的臥式車床,其需求量最為龐大。所以,烏莫夫親自督促的采購事宜,采購的車床也以臥式車床為主。
新西伯利亞市內有多少車床,烏莫夫責令下屬製作了一份材料,如今它們的總量已經突破五萬台。
它們就是支撐起新西伯利亞成為後方巨型兵工廠的根源!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