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之中,人心惶惶,猶如驚弓之鳥一般。而這一切的原因便是那田文起事之地距離京城不遠,近在咫尺。
此前,眾人並不慌張,認為隻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然而,如今數萬大軍一朝儘喪,還有誰能夠阻擋田文的步伐呢?
更令人可笑的是,大順王朝曆經數百年,無數勳貴家族皆彙聚於京都,但這些人不僅沒有絲毫反抗之意,甚至許多人已經開始籌備逃亡之事。
大順享國數百載,這些人卻隻顧享受祖宗留下的榮華富貴,毫無報國之心。
當然,或許也不能完全責怪他們。畢竟當初剛剛得知這個消息時,皇帝陛下勃然大怒,高喊著要討伐賊寇。
但當兵部官員告訴他如今已無法召集兵馬時,這位皇帝陛下立刻改變了態度,明示暗示地提出要遷都。真是翻臉比翻書還快啊!
眾人見皇帝如此態度,自然也就喪失了抵抗的心思。
現在京城之中,眾人各執一詞,形成了三種不同的主張。
第一種主張認為應當趁敵人尚未到來之際,先行撤退。這種觀點的支持者們對未來充滿恐懼和不安,他們希望能儘快逃離京城以保平安。
然而,這些人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逃避責任,他們的心中隻有自己的性命。
另一些人則抱著僥幸心理,舍不得京城的榮華富貴,覺得田文不一定會來襲。
他們自欺欺人地相信,等到確切消息傳來後再做決定也為時不晚。這些人被財富蒙蔽了雙眼,多少有些舍不得自己的財富,無法看到眼前的危機,更無法理解即將來臨的災難。
最後一種主張的人數最少,但卻是最值得關注的一群人。他們仍試圖堅守京城,儘管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和風險。
這些人中有真正忠誠於國家、心懷勇氣的誌士,但令人諷刺的是,其中大部分人竟然是那些不願舍棄自家財產的守財奴。
或許,這正是所謂的"聞敵而逃為下勇,見敵而逃為中勇,接敵而逃為上勇"。
如果肖宇得知這個情況,恐怕會感歎大順王朝即將已經失去了最後的體麵,如今的他一股“清”味。
然而,事實並非如眾人所料。此時的田文並未打算襲擊京城並改變朝代。相反,他忙於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旨在討好那位神秘的"神使大人"。
在田文心中,取悅神使大人遠比任何事情都更為重要。以他目前的理智來說對神使大人無比狂熱,他認為他的一切都是神使大人給他的。
而京中的這些人也充分展現出了王朝末年的執行力。儘管大多數人甚至連皇帝在內都想要逃離京城,但卻沒有人願意背負這一曆史罵名——棄都而逃。
畢竟,這樣的行為一旦發生,必然會被史官記錄在史書中。
於是乎,皇帝多次暗示自己的大臣們提出棄都而逃的建議,然而大臣們表麵上答應得很好,可一旦到了關鍵時刻,他們就像集體失憶一樣,絕口不提此事。
因為大家心裡都明白,棄都而逃的罪名可不是鬨著玩的,一旦有人提議,那就是把自己往火坑裡推。
誰也不想成為千古罪人,所以大家都默契地選擇沉默。
此時此刻,眾人心中隻有一個念頭“這個罪名誰愛背誰背!”
大家都是聰明人,心裡跟明鏡兒似的。如今誰要是敢站出來說一句棄都而逃,或許大家都會感激他。
但等事情平息後,這人肯定是要倒黴的。運氣好的話,隻是丟官罷職;運氣不好的話,小命恐怕難保。
當然,如果遇到稍微有點良知的人,最多也就是不落井下石而已。可若是碰到那些沒心沒肺的家夥,必定會狠狠地參奏一本,甚至有可能連累家人一起受罰。
大家都一致認為,這鍋隻能由皇帝陛下你自己來背。心裡也都痛罵皇帝真是個昏君。
我們的皇帝陛下又是個涼薄沒擔當的,自己可是要做千古聖君的,這種鍋怎麼能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