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鈾離心機第一更,求訂閱)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南洋有著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其中甚至不乏諾貝爾獎得主,除了一些是通過“回形針計劃”“請”來的學者之外,還有像約翰尼斯·斯塔克那樣,被列為“主犯”,被迫逃亡南洋,不過作為諾貝爾獎得主,他並不需要隱姓埋名,南洋以官方的形式給予其庇護。還有很多人是在“去納粹化”中,被盟國禁止教學,因而失業大學教授。
也正是得益於這些專家學者的到來,讓南洋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了亞洲第一流的高等教育體係,在短時間內,就在世界科學舞台上擁有一席之地。
按照某些歐美報紙的說法——第三帝國的科技之樹,在南洋紮下了根,結出了果實。甚至有諷刺漫畫將南洋與萬字徽聯係在一起。
可無論如何諷刺,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南洋需要這個科技之樹,需要它在南洋生根結果。
而根在什麼地方?
就是南洋的一所所大學,對於南洋的上萬名德裔學者來說,大學是德國味道最濃厚的地方,德式的建築總能安慰他們的些許思鄉之情。但也就是如此了,相比於思鄉,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早就已經把這裡視為第二故鄉。
作為永寧大學助理教授的吉爾諾特·茲普,就是如此,儘管他還沒有歸化入籍,但心裡早就把永寧視為第二故鄉。作為物理學家的他,雖然在戰爭期間研究的是雷達和飛機推進器。但是從兩年前開始,他就參與到了一項機密研究之中——鈾離心分離機。
“在工業上離心分離機是一個很普通的機器。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高速的旋轉,把混合在一起的物質分開。比如,從血漿中分離出血球。儘管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他們的原理其實就這麼簡單。”
“洗衣機脫水筒也是一台分離機,它旋轉所產生的人造重力能夠把水(重)和衣服(輕)分開。一台好的洗衣機大約每秒鐘旋轉15圈。u235和u238的差彆是很細微的,為了能把u235分離出來所需要的離心機的轉速大約是洗衣機的100倍,速度接近聲音的速度。”
直到現在,茲普都記得在加入項目時,項目主管袁家騮如何描述的離心機,其實作為物理學的他們當然知道,什麼是離心機。
當然也知道這項工作的難度——普通的鈾的同位素是u238,有146個中子,在自然的鈾元素中占有99.3的比重。u238比鈾的另一種同位素u235稍微重一點,u235比u238少三個中子。
兩者的差距如此微小,想要“甩”出僅僅隻重三個中子的u238,難度可想而知。
“你們不可能成功的!”
想到彆人的嘲笑,趴在桌案前有的茲普,搖了搖頭。是一個年輕人的他,雖然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成功,但是他決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這個不可能。
盯著製圖版上的圖紙,茲普自言自語道。
“速度,關鍵是速度,每秒鐘要1500轉以上……,而這需要克服摩擦力……”
其實,鈾離心機整體上的思路是很清晰的,早在兩年前,袁家騮就提出了這個思路:在一個空間中安放一個高速滾筒。用氣態的鈾充滿這個空間。在滾筒的底部利用一個規則變動的磁場。這一點電動機很相似,來使這個滾筒高速旋轉,這樣比較重的u238就會向著筒壁方向飄去,而u235則會中間地帶聚集起來。在底部稍微加熱,這些氣態的混合物就會產生這樣的效果:u238向下沉,而u235則會向上飄,這樣就能收集到所需要的同位素了。
儘管理論出來了,但是在具體方法上卻不是很明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茲普所在的團體必須努力工作來打敗旋轉過程的主要敵人——摩擦力。
“摩擦力會讓轉速減慢,損壞甚至毀掉整套設備,而這些機器需要毫無瑕疵地工作好多年……也就是說……必須要儘可能的減少物理支撐?”
敲著鉛筆杆,盯著圖紙上的離心滾筒,作為物理學家茲普,對於機械並不是外行,畢竟,他曾參加飛機引擎的研製。實際上,也正因為他既精通物理學也精通機械,才會被選入這個項目組。
“磁力,可以用磁力……”
突然,茲普的眼前一亮,有些激動的大喊道。
“對,對就是這樣,抽光滾筒裡的空氣,用一個磁力軸承把滾筒的頂部固定好,這樣就可以減少所必需的物理支撐!”
激動的大喊一聲,茲普就和過去一樣,再一次俯身於製圖板前,重新繪製著圖紙。
次日清晨,在完成了基礎設計後,茲普撥通了一個電話,在電話接通後,他對著電話那頭的袁家騮說道。
“教授,我有了一個新主意……”
十幾分鐘後,一輛汽車來到了永安大學物理樓,茲普隨後就和保安人員一同坐上了汽車,在南洋,因為學者數量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人都集中到原子城,進行封閉式的研究,所以研究人員往往是一邊在大學教學,一邊在原子城工作。
而像茲普這樣承擔子項目研製的學者,平常甚至都不需要去原子城。但是今天卻不一樣,很快他就從附近的軍用機場乘飛機飛去了位於婆羅洲中央雨林腹地的“原子城”。
“……為了克服摩擦力,必須要儘可能的減少物理支撐,這也意味著,任何物理上的接觸,都要儘可的減少,所以,我為滾筒的底部設計了一個針狀的磁性軸承上。這是整套係統中唯一的一個物理接觸點,相比於普通的軸承,它的摩擦力被降至最低。”
在茲普介紹著他的設計時,袁家騮則走到圖紙前,若有所思的盯著圖紙上的針狀的磁性軸承,思索片刻後,才看著茲普說道。
“你的這個設計棒極了!讓我們一起努力把它變成現實吧!”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實際上需要的卻是更多的汗水,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設計人員整整個花費了數年的時間不停地試驗和修改,最後終於把這個複雜的設備研製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