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奧運會,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南洋——有超過20萬各國遊客來到了南洋,這或多或少是南洋第一次在短時間內迎接如此眾多的國際遊客,這當然也得益於過去幾年間,世界民航業的發展。
而這些國際遊客之中有65是由c707、c717運來的,噴氣式飛機,往往是人們對南洋的第一印象。
而也正是這場奧運會,南洋第一次直觀的展現在世人的麵前,甚至被放到顯微鏡下。雲集於此的數千名各國記者,差不多是用放大鏡來看待著南洋。
沒有比賽的時候,記者們都會聚集在酒店的酒吧之中,輕柔的音樂、怡人的溫度,再加上冰鎮的啤酒,所有的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的美妙,人們在那裡討論著的,談論著的,不僅僅隻是比賽,還有南洋。
“真的很了不起啊……”
看著街道上井然有序的交通,蓋伊·特立斯用讚歎的語氣說道:
“你看,這就是南洋,寬敞的街道上看不到任何擁擠的場景,即便是發生了短暫的擁堵,他們也不會氣急敗壞的按喇叭或者叫罵,最重要的是……這裡很乾淨!街道上看不到一丁點的紙屑垃圾!”
“那是因為南洋人的素質的非常高,奧運會開幕式結束時,全場10萬多南洋人結束時離場,偌大的場地看台上沒有垃圾、紙屑,很多人都在主動的撿拾垃圾。”
本·布拉德利,現在還不是那個在十幾年後以《華盛頓郵報》執行編輯的身份頂住壓力報道“水門事件”的牽頭報道人,他隻是被報社派到南洋來的采訪的罷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以整潔的看台來描述開幕式上的震驚,
“如此乾淨的原因,是因為南洋人擁有非常高的整體素質。”
聽著他們的讚歎聲,蕾切爾·卡遜卻說道:
“儘管我們不得不承認南洋人的整體素質或許很高,但是,你們不要忘記,在旅行手冊上提醒——在這裡亂扔垃圾,首次就要處於10元的罰款,第二次處於50元罰款,第三次就是250元!除了罰款,法庭還會發出指令,要求違法者在社區內清理垃圾,時長最長可以達到12個小時。在我看來,所謂的高素質,完全是因為法律上的約束!”
作為一名生物學家和作者的蕾切爾·卡遜,來南洋並不僅僅隻是為了觀看奧運會,她還想要探尋南洋的動物保護——“侵略性保護”,將他國瀕臨滅絕的物種遷往南洋,甚至不惜人為的滅絕本地物種。
“如果沒有了法律的約束,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會消失。”
麵對蕾切爾的反駁,本·布拉德利說道:
“或許會,或許不會,但當習慣形成之後,他們就會養成習慣。”
如果李毅安聽到他的這番看法,一定會大叫知己,事實上,當年製嚴苛的法律禁止人們亂扔垃圾,其目標就是為了通過懲罰,讓人們形成不亂扔垃圾的習慣,而在移民培訓時,對此也加以反複強調。
埃德·布萊德利立即反駁道:
“本,你要知道,習慣,習慣是以侵犯個人權益為前提的!”
做為在座的唯一一個黑人,他對南洋沒有任何好感,畢竟,有關南洋歧視黑人的傳聞他聽說過太多,而且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在這裡采訪期間,他每天至少都要受到幾次警察的盤查,隻差沒在他的額頭上寫上“罪犯”兩字。
“我和一些本地的居民聊過,他們說,在這裡的社區,他們需要簽署居民公約,保證自己的家庭衛生符合標準,如果違反標準,也會受到相應懲罰,從警告到罰款。他們無處不在的管理著你的一切!”
麵對這樣的指責,本笑道。
“這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在美國不也是一樣嗎?如果我們的草皮變成雜亂不堪的話,社區也會發警告信的。”
“那不一樣,一個是家中,一個是室外!哪怕我的家裡變成垃圾桶,那也是我自己的事情。”
無意和埃德爭論下去的本,笑了笑,說道:
“沒有任何人願意與垃圾為鄰不是嗎?”
意識到自己可能有些過分的本,又補充道。
“我隻是假設,說到這裡的社區,我覺得我們應該去他們的社區裡看看,畢竟,全世界都知道——他們給所有人提供了房子!”
本的建議,讓眾人無不是一陣讚同,在座的這些記者,大都是各大報社的名記,他們來這裡並不僅僅隻是為了報道奧運會,賽場上的比賽,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可報道的,畢竟,有電視攝像機對準著賽場,相比於賽場,他們更關注賽場之外。隻有如此,才會更吸引讀者。
就像本的那篇報道一樣。
他的建議的立即引起了眾人的讚同,很快一行人就乘出租車去了郊外的一個社區,和所有南洋的社區一樣,一棟棟房子散布在如茵的綠地上,社區看起來整潔極了,在本看來,即使是美國的高檔中產社區,也無法與之相比。
埃德·布萊德利打量著空蕩蕩的社區,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