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討論會上,雙方就研究方案的細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按照我們的習慣,這個步驟應該這樣進行。”
中方團隊的程國良指著方案,情緒有些激動地說道,“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遵循這種嚴謹的邏輯順序,每一步都經過了反複的實踐驗證,從未出過差錯。”
“不不不,在我們的文化中,這樣做效率更高。”國際機構的一位代表連連搖頭,藍色的眼睛裡透著堅定,“我們更注重創新和突破,這種傳統的順序有時候會限製思維的拓展。”
張含文忍不住說道“但我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效果也不錯啊。我們不能輕易改變已經成熟的模式,這會帶來很多不確定性。”
對方的另一位成員則反駁道“那隻是你們的經驗,我們有更科學的方法。”
“我們的方法是基於大量的數據和先進的理論模型推導出來的。”
“可是你們的數據和模型能完全適用於我們的情況嗎?”中方的一位年輕成員也加入了爭論,“不同的環境和條件,結果可能大相徑庭。”
“那也不能因循守舊,不嘗試新的可能。”國際機構的代表提高了音量。
一時間,會議室裡充滿了爭論聲,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孫連城看著雙方僵持不下,心中暗自著急。
他知道,這樣的文化差異如果處理不好,會嚴重影響合作的進程。
窗外,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飄來了幾朵烏雲,風也漸漸大了起來,吹得窗戶發出“啪啪”的聲響。
中方團隊的成員們心裡都有些不滿。
“他們怎麼這麼固執,不理解我們的做法。”程國良在心裡抱怨著,“我們的經驗明明是可靠的,為什麼他們就是不願意相信。”
國際機構的代表們也覺得很無奈。
“明明我們的方法更好,他們為什麼不願意接受?難道是害怕改變?”
鄧子明教授這時站了出來,他清了清嗓子說道“大家先彆激動,我們都希望項目能夠成功,隻是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了我們在思考和做事方式上有所差異。”
“我們應該互相理解,尋找一個折中的辦法。”
大家聽了,都陷入了沉思。
經過一番溝通和妥協,雙方終於在一些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看來互相理解還是很重要的。”張含文鬆了一口氣。
在那場激烈的討論之後,雙方都冷靜了下來,開始思考如何在碰撞中尋找融合的可能。
經過幾天的反複交流和探討,大家逐漸發現,雖然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有所不同,但彼此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推動研究取得成功。
“或許我們可以把中方的嚴謹邏輯和我們的創新思維結合起來。”國際機構的一位代表率先提出了想法。
孫連城眼前一亮“這個思路不錯,我們可以在保證步驟準確的基礎上,嘗試引入一些新的元素。”
程國良也點了點頭“對,比如在數據采集方麵,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先進技術,同時運用我們的方法進行校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