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林正軍過來,賀強非常歡迎,耐心地交給林正軍基本的指法,然後林正軍開始試著彈琴。
“哎呀,正軍,你天賦好強啊,這雙手,天生就是彈琴的!”
“學得也太快了,一教就會!”
而後,唐曉芙和賀強都傻眼了,因為林證據學琴上手特彆快。
“唉,之前在淮邊縣高中的牲口棚裡,跟著一位下放的音樂老師學過一點,現在撿起來,感覺挺好玩的。”
林正軍還是那套詞。
什麼天賦、學得快、跟著牲口棚的音樂老師學過,都是扯淡的,他上輩子學過琴罷了!
人就是這樣,生活中一旦沒女人,就會多了很多時間,琴棋書畫很容易就學會了呀。
但他不鋪墊一下不行啊,萬一哪天突然爆發琴技,那就不好解釋了。
中午,乘警們趕來,邀請大家過去餐車免費吃飯,算是慶功宴,也表達對林正軍他們的感謝之情。
大家欣然應允,白吃白喝了一頓。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湖麵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下午四點多,林正軍還在彈琴,唐曉芙正在輕輕哼唱著歌曲,嗓音透亮清麗,宛若一股淙淙的流水蕩滌著人們心中的塵埃。
這首歌挺老的,是長影廠1955年拍攝的第一部兒童電影《祖國的花朵》的插曲。
按說,這首歌意境美好,積極向上,但不知道為什麼,林正軍前生今世聽到的時候總有一股淡淡的傷感和惆悵。
這種莫名的傷感惆悵的情緒的來源,他考慮過很久,最後才漸漸明白。
過去,你以為歌裡寫的是未來,現在你以為那是過去,其實,那是你從未擁有的美好!
這首歌是對農村少年現代化生活的啟蒙,北海公園劃船,紅牆黃瓦,綠樹白塔,多美好啊。
那種城市化的生活,是每一個農村孩子羨慕至極,又可望而不可即的。
小時候,做完作業(可不是叫功課那麼高大上),林正軍們要麵朝黃土背朝天下地乾活,人家可以逛公園劃船唱歌,還是用好聽的普通話唱。
但林正軍們的娛樂隻是玩泥巴,用木棍打仗,或者直接打一場架,唱又土又汙的山歌和童謠。
甚至連這點娛樂都沒有,要打豬草喂豬要做飯要刷鍋,或者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父母家長無緣無故地暴打一頓!
前世今生,林正軍都是直到上了高中,才第一次去縣城,可是那裡沒公園,甚至還沒有柏油馬路。
他高二參加全市中學生的演講比賽,才第一次去黃淮市,第一次見到公園。
但隻是一個栽了幾棵鬆樹,用磚頭鋪了路,破破爛爛的土堆,還丟了很多垃圾,隨地可見的大小便。
那裡,沒有湖麵和小船,也沒有白塔和楊柳。
除了這首歌,七八十年代的義務教育,很多都是現代城市生活的潛移默化,對農村孩子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每一個農村的孩子,好像站在一道由城鄉差彆組成的巨大的鴻溝天塹前,借助這些課文和插畫,看到對岸那美妙風景的驚鴻一瞥!
電燈電話,祖國山河,滾鐵圈打雪仗……
書本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讓林正軍們樹立了好好讀書,有朝一日,考上大學,衝出農門,還要娶個活潑可愛在湖麵上劃船的女少先隊員的夢想!
一摞摞的書本,搭建了天梯,一道道習題壘成了台階,他們奔跑,他們踽踽獨行,他們摔倒又爬起,艱難地向對岸攀爬……
一曲終了,林正軍怔怔地看著唐曉芙問道“曉芙,你在北海公園劃過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