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元朗老工業區
雙星電視廠創立於1947年,和韓國的三星沒有半毛錢關係。
創始人許向東,許向遠兩兄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魔都開辦電影公司,這點和電影大亨邵氏兄弟經曆有些相似。
許氏兄弟的電影公司並沒有賺到大錢,三十年代的魔都電影行業被六大公司壟斷,連邵氏兄弟都被趕跑去星城發展,許氏兄弟的電影公司開了沒多久,也停業了。
九一八後,局勢進一步惡化,兩兄弟靠著賺來的錢和家裡的資助,來到了香江。
從唐樓影院開始,慢慢做起,在香江開了五六家影院。
憑借著不錯的經商天賦,兄弟兩個在四十年代積攢了不少身家,
1925年,英國科學家約翰·洛基·貝爾德成功研製出第一台電視機,標誌著電視正式誕生。
40年代後期電視在一些發達國家逐漸普及,尤其是二戰後,世界局勢穩定,電視開始進入千家萬戶。
兩兄弟率先注意到這一新的商機,拿出所有積蓄,並向銀行貸款,冒險巨大風險豪賭,從當時戰敗的德國低價引進了一條電子顯像管(crt)電視生產線。
恰逢101novel.com世紀50年代,香江第二次移民潮,大量資本與人口湧入香江,香江由以轉口貿易為主的自由貿易港,轉變為以產品出口為主的自由港,實現了第一次經濟轉型。
香江經濟開始騰飛,生活條件改善,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許氏兄弟旗下生產的電視機大賣!
1957年,香江當局發放電視條例持牌經營,香江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線電視或tvb)和亞洲電視有限公司(簡稱本島電視或atv)兩家公司成立後,香江娛樂業愈發興盛。
電視行業發展再次加速,第二波紅利到來。
巔峰時期,許氏兄弟公司生產的電視,一年之內賣出3萬台,壟斷了香江電視機市場30的份額。
香江市民中,每三個擁有電視的家庭,便有一個用的是許氏雙星的電視機。
雙星電視機一時風頭無量。
雙星電視也因此成為不少香江人兒時的回憶。
不過,隨著品質更加好,更加先進的美國電視流入香江市場,以及後來霓虹電子產業發達,入侵香江市場,雙星電視漸漸失去原本的市場份額,從原本的30的市場份額,減少到70年代的不足5。
在七十年代初,創始人之一的許向遠力排眾議,從美國引進兩條更先進電視生產線,想要改變這一局麵。
然而無濟於事!
因為——
彩電出現了!
七十年代,彩電在香江開始普及。
人們寧願省吃儉用花十倍的價格去買一台彩電,也不願花300港幣去買一台更便宜的黑白電視。
這種消費觀念對老一輩人許氏兄弟無法理解,不明白年輕人為什麼願意如此。
不論如何,結果是花大價錢從美國進口的生產線,沒有給雙星的發展帶來一點促進作用。
雙星的黑白電視依舊隻能賣到偏遠貧窮的新界元朗,屯門,大埔等鄉下貧困地區。
投資失敗!
許家老人也不再提及振興電視廠,心灰意冷,許家人漸漸對電視機廠漠不關心。
主營業務自那以後便從主營的電視機行業漸漸轉向更賺錢的影院與酒樓生意。
電視機廠這個曾經幫助許氏兄弟發家的產業,反倒是成了家族資產中的累贅。
不過,兩個老人在世時,家族子弟不敢提及賣廠的事情,知道這是老人的發家產業,心有不舍。
但是,隨著時間進入80年代後期,年事已高的許氏兄弟中的許向遠也相繼離世,子孫後代再無顧忌。
加之許氏已傳至四代家族人丁興旺,但家族傳承的弊端自然逃不過。
兩位老人一走,兄弟鬩牆的戲碼立刻上演。
變賣家當,析分家產!
陳澤進入廠區在許氏大房長孫許晟睿的陪同下參觀廠房。
他是打著買地的名義來看的廠房的,當然,主要目的還是幾條電視機生產線。
此行是聽說在元朗這裡有一家老電視機廠,前些年新引進了兩條生產線還能用,於是想著能不能將之買下。
他來香江的最初目的本來是采購一批電視便回去的。
可世間事總是不會按照人們的預想發展,沒人會知道恰巧碰到股市大漲,耽誤了時間,一眨眼他已經在香江待了好幾個月,遠超最初預定的時間。
不過,在通過股市賺到億點點小錢之後,陳澤已經不再滿足於僅僅買一批電視回去。
在他看來,既然有錢了,要買乾脆就連電視機廠一塊兒打包買了。
將電視機廠打包搬到大陸,自己開辦電視機廠,自己貨源,風險小還穩定。
同時,以工廠搬遷的形式到大陸投資,不但可以省去一大筆“彙率差”,還可以憑借“高新技術產業”享受低息貸款、土地政策優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一舉三得!
什麼?你說這電視機廠不是高新技術產業?
先不先進還不是人說的算?
咱就是說,你敢百分百肯定咱這40年代老古董就沒有哪怕一丁點兒先進之處?
不敢肯定?
那憑什麼說咱這技術不先進?
廠裡麵隻有十幾個工人了,維持著廠裡的基本運作,當然也沒什麼運作的,三條電視產線,一年幾千台電視的產量,這點產量,一年也不開機幾次,開機就是虧錢。
以京城東風電視機廠為例,其“昆侖”牌b3110型12寸黑白電視機生產線班產400台以上,按一天一個班次計算,日產量在400台左右;若按一天兩個班次計算,日產量能達到800台左右。
由此,便可以看出雙星這個曾經香江名牌如今的處境。
事實也正是如此,空蕩蕩的廠區像是廢棄的學校,院子裡到是乾乾淨淨,隻有林立的幾排紅磚大廠房仿佛能看到昔日的輝煌餘暉。
他首先注意到的兩條九成新的生產線,看起來是買回來之後就真的沒怎麼用,維護的也不錯,沒有任何老化的痕跡,工人還展示了其能正常運行,就連最老的40年代的老古董都能生產,不過生產出來沒人要罷了。
陳澤事先已經了解到,這兩條設備是許家1972年從美國進口的,花了600萬美元,在當時是較為先進的黑白電視生產線。
即便如此,放到科技落後的大陸,依舊是較為先進的技術,能碾壓市場上百分之七十的電視廠。
可惜許家人無心經營電視廠,否則憑借年產數十萬台的生產線,將電視“走海路”賣到大陸,也能賺個盆滿缽滿。
當然,香江材料,人工成本高,大廠可能反而乾不過九龍城寨中小作坊中的山寨貨。
不論真相如何,是不清楚,還是無心於此,事實是在大陸一票難求的時代,許家雙星電視廠的生產線竟然放在廠房吃灰。
不知道許家人是怎麼想的!
許晟睿看陳澤對生產線好奇,於是介紹道。
“這裡是生產車間,兩條新的生產線是72年從美國花引進的,當時花了好大一筆錢,不過現在不值錢了。”
這些其實陳澤之前中介公司已經調查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