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五蓮縣街頭鎮董家莊村的曆史和傳說_家鄉美01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家鄉美01 > 第118章 五蓮縣街頭鎮董家莊村的曆史和傳說

第118章 五蓮縣街頭鎮董家莊村的曆史和傳說(1 / 1)

五蓮縣街頭鎮董家莊村,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山東省五蓮縣南部這片廣袤而富饒的土地之上,歸屬於街頭鎮管轄。這個寧靜祥和的村莊,其源遠流長的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遙遠的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9年)。遙想當年,董姓家族滿懷憧憬與希望,從江蘇海州濟文店長途跋涉,最終遷徙至這片神奇的土地,並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由於村莊恰好坐落在雄偉壯觀的馱兒山山前,故而最初被賦予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山前”。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來到了清初時期,為了永遠銘記本族姓氏,村莊正式更名為如今我們所熟知的“董家莊村”。曆經數百年風雨滄桑的洗禮,董家莊村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底蘊,更是一座蘊藏著無儘文化瑰寶和傳奇故事的寶庫。

在這裡,最廣為人知且令人津津樂道的,當屬那座矗立在村莊南麵大約101novel.com米處的“反修橋”。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橋梁始建於1968年,它的誕生是為了紀念那個特定年代裡國家所做出的重大決策——堅決反對蘇聯修正主義。整座橋氣勢恢宏,橋身呈南北走向,長度約達80米,寬度則約為79米。橋下,三個堅固無比的橋墩穩穩地支撐起整個橋體;橋麵上,四個優美的拱形橋洞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橋的兩側精心雕琢著一係列極具時代特色的語錄和詩詞。這些文字猶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淋漓儘致地展現出當時獨特的文化氛圍以及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它們見證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成為了董家莊村不可磨滅的曆史印記。每當人們漫步於橋上,撫摸著那些刻滿歲月痕跡的石壁時,心中總會湧起一股對過去的深深懷念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此外,馱兒山也是董家莊村附近的一個著名景點。馱兒山原名“馱兒山”,因其山峰形似馬鞍,似駝峰而得名。山體主要由中生代早白堊世嶗山超單元晶洞二長花崗岩組成,形成年齡約1億年。山上不僅有奇特的岩石景觀,還有一處深約50米的山洞,是一處天然的氧吧。

總體而言,董家莊村宛如一顆鑲嵌在山東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散發著耀眼的光芒。這裡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更有眾多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傳說故事,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為這座村莊披上了一層神秘而迷人的麵紗。

董家莊村地處山東省五蓮縣南部,隸屬於街頭鎮管轄範圍。它距離五蓮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僅有14千米之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村莊坐落在222省道北側,背靠雄偉壯麗的馱兒山南坡。整個村落的布局順應山勢,巧妙地呈現出梯狀東西分布的格局,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顯得和諧而寧靜。

董家莊村東邊緊鄰著風景如畫的東徐溝,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而過;西邊延伸至北西峪,那裡山巒起伏,綠樹成蔭;南邊依靠著險峻奇特的石門,仿佛一道天然屏障守護著村莊;北邊則與坊子接壤,形成一片相互依存的景象。其轄區麵積達13316平方千米,地域遼闊。如今,村內共有185戶人家,居住著524位勤勞善良的村民。

說起董家莊村的由來,那可是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曆史。早在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9年),董氏一族從江蘇海州濟文店遷徙至此,並在此建立起了村落。當時,由於村子位於馱兒山山前,故而最初被命名為“山前”。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朝初年,人們便依據村裡的主要姓氏將其改稱為現在的名字——董家莊。曆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董家莊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始終保持著那份淳樸與堅韌。

【“反修橋”】

在街頭鎮董家莊村的南端,大約101novel.com米的地方,靜靜地矗立著一座古老而又獨特的橋梁。這座橋呈現出鮮明的南北走向,長度約達80米,寬度則約為79米。它由三個堅固的橋墩支撐著,這三個橋墩猶如三位堅毅的衛士,穩穩地托住整座橋身;而橋下,則是四個優美的拱形橋洞,它們宛如四道彎彎的月牙,巧妙地跨越在河流之上。

仔細觀察這些橋墩,可以發現它們全部都是由精心挑選的石塊砌成的,每一塊石頭都緊密地貼合在一起,展現出精湛的建築工藝。而橋欄杆則采用了現代的鋼筋水泥材料澆築而成,不僅結實耐用,還為行人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橋的兩側麵了。那裡分彆篆刻著瀟灑飄逸的行書字體——“反修橋”三個大字。這三個字的背景被塗成鮮豔的紅色,而字本身則是醒目的黃色,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遠遠望去便能清晰地看到。更為特彆的是,在“反修橋”三個字的兩端,還各有兩顆對稱的紅五星閃耀奪目,仿佛在訴說著那個特殊年代的故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沿著橋身繼續觀察,可以看到兩側的橋墩上,分彆用水泥鋼筋精心澆築出了對稱的宣傳欄。欄內印有的正是當年那位偉大領袖的語錄,其字跡剛勁有力,充滿力量感。而且,無論是正麵還是右側背麵,都鐫刻著這位領袖的頭像以及他所留下的珍貴語錄和詩詞。

這座橋始建於1968年,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當時,我國的領導人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反對蘇聯修正主義的重要思想。於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之下,這座“反修橋”應運而生。它不僅僅是一座簡單的交通設施,更承載著那個特定時期的深刻內涵和時代意義。

在建成之初,這座橋成為了連接我省東部沿海地區與江蘇省連雲港市的重要交通樞紐。無數車輛和行人通過這座橋來來往往,促進了兩地之間的物資交流和人員往來,對於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987年,由於222省道的改造升級,車輛和行人不再選擇經過這座橋,但它依然作為曆史的見證者,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

【馱兒山】

馱兒山地質為典型花崗岩地質地貌。位於街頭鎮政府駐地北3千米處,東經119°15′,北緯35°38′,山體南北走向,山峰凸起,奇石林立,陡壁懸崖。

馱兒山以獨特的花崗岩峰林地貌和象形石景觀為鮮明特色,主要由中生代早白堊世嶗山超單元晶洞二長花崗岩組成,形成年齡約1億年,與五蓮山、九仙山同時代形成,以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崗岩為主;駝兒山在花崗岩形成過程中部分冷凝於地麵,山脈和岩石的形成是在造山運動的影響下,地塊不斷上升,侵蝕切割的強度不斷加強而形成。駝兒山麵積5平方千米,海拔386米。森林覆蓋率高,是一處天然的氧吧,具備了綠色生態吸引力,山上有山洞一處,縱深約50米。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駝兒山”原名“馱兒山”,主峰海拔386米。其總體形狀在東麵看似馬鞍,似駝峰,在南麵看是一山峰。這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主峰與小峰相連,狀如老翁負子,故名為“馱兒山”。有清朝丁守建詩句為證“慈父嬌兒兩意歡,朝朝繈負列岡巒。天工繪出劬勞象,常遺人間孝子看。”後來訛寫為“駝兒山”至今。

馱兒山的東坡有石圍子,相傳為洪秀全所建。後有大窪子,三節石,紅石壁子。北麵就是兒子腚後崖,兒子腚後崖上有雞心石。紅石壁子下麵有一個鼓咚石,人在鼓咚石上來回踩壓,就會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山下麵的人都能聽見。下麵就是大洞,大洞是一塊巨石,三麵被撐起形成,裡麵能容下三、四十人,是上山勞作或放牛、羊的人休息避雨的地方,山風一刮,裡麵很風涼。據說過去躲荒亂的時候,人們也經常到那兒去。

《日照縣誌藝文誌》載,丁守健寫有《過馱兒山》詩“慈父嬌兒兩意歡,朝朝繈負列崗巒,天公繪出劬勞象,常遺人間孝子看。”山南有一站石,相傳為秦王無字碑,山東有一平頂巨石,相傳為秦王磨劍石,又稱望海石。山後有一殘碑,鐫有“大定元年,重修塔記”等字樣。山前舊有“秦王寺”,又名“打了寺”,現僅存遺址。山頂有“老母廟”和眾多的民間神話傳說。1898年,坊子村人厲用九領導當地農民在馱兒山進行反洋教鬥爭。

哥、二哥沒來,就坐了上位,臉上喜滋滋的。一會兒,老二來了,一看三弟坐了上位。臉上立時不高興。但沒辦法隻好坐了第二位。最後老大來了,見隻有下位,心裡非常生氣,所以瞪眼扒皮,但也坐了。這就是三公殿三神像的表情所在。

這裡古樹參天,枝杈盤曲,在一棵八摟粗的古柏,上掛一牌“秦五記鬆不記木秋”。這棵樹中間筒空了,從底下的洞口往上望,見裡麵存蜂窩,一唱戲的小戲子在樹洞裡點上了火。樹洞裡的火著了三天三夜,剩下的樹皮子還做了三口棺材。可見這棵樹的年齡有多大,這座廟宇有多久。小戲子點了這把火罰了這個戲班子唱了三天戲才算完。有一次修繕廟宇,正好一樹枝礙事,瓦匠要把這一樹枝鋸掉,鋸了一會,有人說“算了,等明天再說,吃飯吧!”第二天早飯後,瓦匠來一看樹枝往上長了,真是怪了。

山前突然一聲巨響,一個放牛的往山上一看,一塊巨大的石頭從山上往下滾,他便高聲叫喊石頭打了寺!打了寺啦!住持和尚跑出來一看忙跪下磕頭,一邊磕一邊念念有詞“打了我,彆打了寺,彆打了寺……”說也奇怪,石頭在廟後就住下了。此後這廟也就叫大了寺。打了寺的廟會是每年的3月15日,上香的、拜佛的、求雨的、老的少的絡繹不絕,大殿前的香火爐(是一整塊花崗岩石鑿成,直徑一米多,現仍在馱兒山上)內煙霧繚繞,景象非常。打了寺最後的一個和尚叫王俊亭,法名是仁齋,仁齋有一個徒弟是董家莊人,人們都叫他“本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在那個時候,嵐石子廟可是相當有名氣的呢!清朝時期的進士成永健,於乾隆五十一年擔任日照知縣的時候,曾經到此一遊,並揮筆寫下了一首詩

隻見那亂石堆積如山,仿佛永遠也清理不完似的,山峰一轉,道路愈發幽深起來。手持拐杖的他不禁心生迷茫,不知道自己究竟走到了哪裡,但見四周翠竹蕭蕭,綠樹成蔭,一片幽靜深邃之景。

山風伴隨著鳥兒飛翔而過,竹葉相互摩挲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與潺潺流淌的泉水聲交織在一起,宛如天籟之音。當終於到達那座精致的寺廟之時,心中所有的雜念瞬間消散無蹤,隻餘一片純淨安寧。

進入這寺廟境內,首先感受到的便是一種彆樣的氛圍。周圍樹林幽深,緊挨著陡峭的山崖。佛像身上生長著雨後的苔蘚,藏經的帷幔也沾染了如煙般的霧氣和塵埃。對著門戶的橋梁橫跨在山澗之上,穿過籬笆的野草長滿了台階。忽然間,一聲清澈悠揚的鐘磬之聲傳來,頓時讓人感覺身心都得到了解脫,超脫了塵世的束縛。

這座寺廟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蘭若寺。這裡有個和尚,法號為本德。而這位本德和尚,跟馱兒山上的另一位名叫本樣的和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此外,仁齋還有一個乾兒子,是來自東徐溝村的徐茂沛,如今算來,也已經八十多歲高齡啦。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座曆史悠久、充滿故事的寺廟,在一九五四年的時候被拆除掉了,實在是太可惜了啊!那些曾經在這裡發生過的種種傳奇和佳話,似乎也隨著寺廟的消失而漸漸被人們遺忘在了歲月的長河之中……

鐵拐李的傳說

相傳,古老而神秘的八仙曾經雲遊至此地——馱兒山。這座山峰高聳入雲,山勢異常陡峭,但同時又擁有令人陶醉的秀麗風光。

八仙們被這迷人的景致所吸引,紛紛決定在此落腳,儘情遊覽一番。時光匆匆流逝,轉眼間已到正午時分,眾人感到饑腸轆轆,於是鐵拐李主動承擔起生火做飯的任務。正當鐵拐李準備生火時,韓湘子自告奮勇地說道“我去尋覓一些柴禾來助燃吧!”然而,鐵拐李卻微笑著擺了擺手,表示無需如此麻煩。隻見他緩緩地將自己那條瘸腿伸進了鍋底,刹那間,火焰熊熊燃起。

此時,鍋中正煮著一些大小適中的卵石。不多時,漢鐘離與張果老從山頂漫步而下。當他們看到鐵拐李等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嘗著鍋中的卵石時,不禁大為驚奇。但好奇心作祟之下,兩人還是飛身而下,各自拿起一顆卵石放入口中咀嚼起來。

就這樣,大家一邊愉快地享用著獨特的午餐,一邊談笑風生。過了一會兒,鐵拐李突然起身說道“諸位稍等片刻,我要到那邊處理一點事情。”說完,他便轉身朝著不遠處的大光崖走去。抵達光崖之後,鐵拐李悠然自得地背靠著崖壁,稍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瘸腿。就在這時,神奇的一幕發生了!鐵拐李的身影竟然如同烙印一般留在了崖壁之上,形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人像。

時至今日,倘若有人站在南麵朝北眺望馱兒山,就能夠清晰地看到大布鴿崖那陡峭的峭壁之上,赫然呈現出一個天然形成的人形影像。這個人影右手拄著一根拐杖,形象極為逼真,仿佛隨時都會活過來一般。毫無疑問,這便是傳說中鐵拐李留下來的印記,它見證了那段充滿奇幻色彩的曆史,成為了馱兒山一道永恒的亮麗風景線。

喜歡家鄉美01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家鄉美01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神墓之武道從綜武開始 愛情公寓:我為眾女傾入大愛 你說你惹她乾嘛?她瘋起來誰都打 我一個禦醫,女帝跪求我治國? 末世:開局召喚戰鬥修女 玄鐵神劍譜 機甲:這個公主有些不正經! 從港島開始崛起,打造高氏家族! 神農出村,寸草不生 開局噴火龍,完虐冠軍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