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五蓮縣街頭鎮遲家莊村的曆史和傳說_家鄉美01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家鄉美01 > 第120章 五蓮縣街頭鎮遲家莊村的曆史和傳說

第120章 五蓮縣街頭鎮遲家莊村的曆史和傳說(2 / 2)

父母聽後很驚訝,吩咐女兒一定弄清後生的身份。第二天夜裡,當後生和小姐纏綿以後準備離去的時候,小姐在後生衣襟彆上一根帶線的針,後走後,小姐放開線球。天明以後,遲院外順著線一直找下去,找到了村東南邊的黑龍潭,於是吩咐下人運來生石灰投進潭裡,霎時潭水翻滾,一個時辰後,潭裡漂出一個大鱉,鱉蓋鍋蓋一樣大。眾人把鱉抬回家煮爛分著吃了,母親也給小姐盛了一碗,小姐吃了肉,把骨頭埋在了院子東邊的牆根下。幾天以後,小姐肚子漸漸長大,後來生下一子起名袁達(圓大)。過了一年,小姐埋骨頭的地方長出一棵李樹,小姐從樹上摘了一個李子吃了,又懷孕了,生下一個男孩叫李睦(李木)。又過了幾年,李子樹下長出一棵穀子,小姐把小米熬成粥喝了以後又懷孕了,生下一子叫獨孤(穀)陳。

袁達、李睦、獨孤陳三兄弟長大後占據牌孤頂,為非作歹,強占民女,無惡不作。孫臏從鬼穀子學藝下山經過這裡,聽說此事,決心讓他們改邪歸正,便找到三人說服他們跟隨自己。可是他們劣習難改,根本不聽孫臏的規勸。孫臏問這裡到底有什麼讓他們留戀的東西,袁達說自己留戀這裡的美人,孫臏就來到南嶺上,朝北方空中撒了一把蕎麥皮,於是,遲家莊一帶的年輕女人臉上都長有雀斑。李睦說自己留戀這裡銅板鐵底的月牙河,孫臏一揚長袖,朝北方撒了一把沙子,月牙河變成了漏沙河。孤獨陳說自己留戀這裡鬱鬱蔥蔥的雅嶺頂,孫臏把袖內剩下的沙子灑向雅嶺頂,這裡變成了光禿禿的荒嶺。

兄弟三一看孫臏有如此神通,不敢不從,就跟隨孫臏當了部將。孫臏與龐涓在馬陵道的戰鬥中,就是袁達、獨孤陳帶領兵將,在黑夜的火光中,萬箭齊發將龐涓射傷,使其自殺。從而立下赫赫戰功。

另傳牌孤城山前的大光崖是南天門,南天門裡住著神仙。一天,有個會看風水的南蠻子經過這裡,在這裡徘徊觀察了很久,來到一塊瓜地裡,看見大部分瓜都快熟透了,隻有一個瓜還是青色的,他對看瓜老漢說道“這個瓜我買下了,等瓜熟透以後我自然來取。”說完,放下十兩銀子就離開了。看瓜老漢好生奇怪,一畝瓜也賣不了十兩銀子呀,這是一個什麼瓜啊!老漢仔細一看,原來是兩根瓜秧並在一起結了這個瓜。不管怎樣,受人之托,必須得給人家看好。可是一天過去了,一月過去了,一直到了初冬,那個瓜仍沒有熟。看瓜老漢想,一定是那人憑著自己有幾個臭錢,耍弄自己,乾脆回家,大不了那人來了還他那十兩銀子。想到這裡,老漢摘下青瓜,順手朝遠處扔去,說也奇怪,那瓜偏偏飛向牌孤城的南天門,南天門的大光崖被瓜一打,吱吱呀呀的開了一條石縫,老漢好生納悶,想看個究竟,這時大門正好大開,老漢一步跨了進去。隻見裡麵是一個奇異的世界,建築輝煌,人來人往,老漢看得眼花繚亂,流連忘返,一個推石磨的婦女對老漢說道“還不快回去,遲了就出不去了。”婦女邊說便從磨頂上抓了一把黃豆塞進老漢口袋裡。這時,隻聽見石門正在吱吱呀呀地關閉,老漢一看急了,急忙往外跑,剛跨出石門門就閉上了。老漢嚇出一身冷汗,回頭再看石門,還是那片大光崖,老漢仿佛剛才做了一夢,他忽然想起婦女給他的黃豆,趕緊掏出來一看,全是黃澄澄的金豆子。

五蓮一村有一通碑,禮部題奏皇上準立(敕旌儒童遲青藜妻高氏節孝碑)街頭鎮遲家莊河東村

在五蓮農村,至今散見節孝古碑,大都是為表彰烈女而立,碑中蘊含著許多動人故事。其中在今街頭鎮雅嶺溝村西路邊,就立有一通清光緒十二年(1886)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再了解其緣由,更感人肺腑!碑的正文為

敕旌儒童遲青藜妻高氏節孝

左右兩邊分彆刻有

光緒十一年禮部具題,

光緒十二年四月嗣男連富立石

從碑文中看出,該碑是由朝廷主管禮儀、祭祀、文教等事務的禮部題奏請旨,光緒皇帝下旨,本家嗣子所立的,一般節孝碑不能與之可比。

為查清此碑緣起,相約同學好友數人一行,查閱了遲家莊及河東《遲氏族譜·遲君青藜傳》,發現譜中有以下相關記載

遲君青藜,字子然,世居照邑東遲家莊,聰慧而家苦貧。裡中有學舍,頌讀之聲朗然,君藜竊聽之不去。族中好義者貸以錢做束修,使之讀書。塾師同邑廩生慧鵬南先生聞之卻束金招之往,時年已十二矣!讀書十行俱下,讀竟默誦,以遺一字,其所讀書若未經翻閱者。試以文,勃勃有生氣。師警為夙慧,益愛之。十七歲應縣試,拔前茅,試後從師歸塾。某日夜,師就寢,夢君俱衣冠再拜曰“弟子去矣”。醒而疑之,起坐達旦。既曙,諸子弟皆就位,師問青藜何為晏起?諸弟子皆以病對師太息者。再使人舁之。歸家,越三日而卒。君聘高氏女未娶,君卒後女誓死不二,歸君家苦節終身,海曲訓導袁啟成為之立傳,餘不複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論曰餘與遲氏為姻親,知遲氏世世忠厚,其培植為不薄也!遲君讀書有夙慧,指顧扶搖直上矣!享年不永惜哉,豈果玉樓詔賦耶,不然,何其酷也!

譯其大意為

遲青藜君,字子然,祖上世代居住在日照縣(今五蓮縣)遲家莊河東村,自幼聰慧,但家庭貧困。鄉村中有學校,傳出朗朗讀書聲,青藜無錢入校讀書,隻能不住地竊聽。看到他這樣喜歡讀書,遲姓家族中有公正好義,熱心助學之人貸錢為他繳學費,使他能夠入學就讀。這個私塾學校的老師是本縣秀才慧鵬南先生,聽說這件事後,又為他退了學費,讓他免費讀書學習。

遲青藜君一目十行,整個讀書過程居然似在默誦,書中內容全部熟記,不遺漏一字一句,而翻閱他讀過的課本,又如同未經翻閱的新書一般,可見他用腦思考,不是死記硬背。他的作文內容,很有生氣。他的老師非常驚訝他這樣年少便聰明出眾,也更加喜愛他。17歲他參加由縣官主持的考試(一般考八股文、試貼詩、經論、律賦等),結果,名列前茅。

有一天夜裡,他塾師已經安眠,夢見青藜君穿著整齊的士裝向師傅舉行辭彆再拜禮,表達謝意和敬意,說“弟子走了”。塾師被此夢驚醒,感到疑惑,直到天明坐而未眠。第二天,同學們都在課堂就位,師傅問遲青藜為何還沒起床入校?同學都以有病回答老師。大家都為青藜的病情歎息,派人探望,結果到家後三天就病故了。

青藜君已與高氏女定親未娶,君病故後高氏女誓死不嫁二夫,到君家苦守貞節,直到終身。縣儒學的輔助教職官訓導袁啟成為她立傳。

拜讀上傳,筆者感慨不已。

首先,高氏女子以貞節至上,為守貞節,誓死不嫁,終生守空房。從道德意義上說,這種貞節行為,是對愛情的升華與孤獨的清守,那種生活的艱難與人生寂寞是意誌不堅強者難以承受的人性摧殘。

但她是為一位清貧好學,才華出眾,前途無量的童生而守。傳中雖未記述他身體狀況和音容笑貌,也未交代男女見麵與否(按舊習常理,一般是不曾見麵的),但男方的表現,足已攀登人品高地,這樣的丈夫,一般人求之不得,成為這樣人的遺孀,也心甘情願!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愛情的力量!

這個悲劇也與著名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有相似之處,同樣演繹了“化蝶”故事祝英台忠於愛情,寧投梁山伯的墳墓,也不嫁有錢有勢的馬公子;而高氏女寧與已故優秀的遲君陰魂相伴一生,也誓死不嫁其他任何一人!但梁祝是塑造的典型,生前相識相愛,高氏女是真人真事,未必相識,愛的隻是對方的學識與人品,難怪感動了朝廷和地方官府!

其次,高氏竭儘孝道。一對失去兒子的父母,其悲傷之情和晚年處境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又有一個節孝媳婦陪伴一生,是對這雙父母的極大安慰照顧!這就是最大的孝。節孝是國人的傳統美德,不管新舊社會,都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

傳中表彰的不僅是節孝典範,也同時頌揚了該村好義助學之人和免費助學之師。這證明遲家莊河東村從祖上起,就有見難而助的傳統。據調查,早在清代,該村就以武術功夫聞名於世,除霸清惡,曆史悠久,事跡動人;同時,興教助學,成果累累。據譜載,該村遲氏清代出過貢生、監生、武生、廩生多人。這也從一個側麵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結出的豐碩成果。

“節孝碑”因帶有封建統治色彩,社會曾一度持批判態度。但時至今日,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對“節孝碑”已變得理性而寬容。該村這通敕旌節孝碑始立於光緒十二年,距今已有130餘年的曆史,其文物價值不言而喻。其標榜的贍養老人的社會公德,也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史料記載,所有設立的節孝碑必須由禮部統一設置,以皇帝名義表彰,碑頭一般都刻有“聖旨”二字,是封建曆史的一種真實見證。在古代立節孝碑,就是專門表彰那些忠孝事跡感人的優秀女性,必須經過皇上批準,是一種很高的褒獎。萬曆《大明會典》卷七十九《旌表》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所下一道詔令“凡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誌行卓異者,有司正官舉名,監察禦史、按察司體覆,轉達上司,旌表門閭。又令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製,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

宋代以至明清,特彆重視節孝,家族中出了節婦孝子,是全家族的光榮,很多家譜在首卷都立節孝一章。朝廷官府為旌表節孝婦女,為其設立祠堂、立碑、建立牌坊等,稱為節孝祠、節孝碑、節孝坊等。節孝碑和節孝牌坊都是為表彰節孝婦女而建的,但牌坊一般是跨路而建,可以行人,而節孝碑是建在路的旁邊,方便行人和瞻仰。至清代在各省、府、州、縣均建節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節孝婦女由官府奏準旌表的都入祀其上﹐春秋致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節孝碑”還有“節孝坊”是以朝廷名義為褒揚守節婦女而立的。舊時代稱年青時死了丈夫包括未婚夫終老不再改嫁的婦女為“節婦”。理學大師程頤的名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被奉為最高婦德,明太祖朱元璋製定了褒揚節婦的條規,“令巡方各省巡按禦史督學各省現學道歲上其事,大者賜祠祀,次亦樹坊表”見《明史列女傳》。

朝廷大力倡導,文士推波助瀾,大寫其頌揚節婦詩文,“國製所褒,誌乘地方誌所錄,與夫裡巷所稱道”。清朝時由“欽差提督學政”按期彙總各州縣的“節烈婦女”,呈報中央禮部,核準後,以皇帝的名義予以褒揚,皆準入祀州縣城裡的“節孝祠”。並選一些名門出身或事跡特彆突出的,由官府資助立碑或建坊,而碑主或坊主稱“某某某之妻某氏”。

清人俞樾十六卷本《右台仙館筆記》卷三認為“蓋女子奉父母之命,以身事人,不負其夫,即是不負其父母,故節即孝也。”也就是說,古代女子承擔起了家庭結構的一部分責任,在丈夫去世後獨撐家庭,撫子養公姑,使得該家庭香火不絕。民國八年台灣省彰化縣人吳德功編纂的《彰化節孝冊》對“節孝”概念也有一個明確的解釋“婦人嫁後,夫死殉死者曰烈婦。未過門聞夫死而守節至六年者曰節婦,身故始可報請旌表。若現存節孝婦,守至五十歲始可報請旌表。但凡節婦或養公姑育子,使夫祀不絕,故謂之孝。”

孝貞節烈的含義是夫亡不嫁,從一而終的“節婦”;丈夫死後,以死儘節的“烈婦”;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門寡”,即“貞女”;還有未出嫁男方死亡以自殺表明貞節的“烈女”,“孝”也指不少處女未婚殉聘夫或終身不嫁。

在姓氏前冠以“節孝”二字,對明清女性來說是最大的褒獎。清代女性節孝文化發展到頂峰,尤其是在乾隆朝及其以後全力支持和保護守節婦女,中央旌表製度日益完善,地方表彰製度在法律上得以明確,最終使得女性的貞節觀念趨向宗教化。

每年地方紳耆,族長、保甲長都要向官府公舉節婦烈女,各級官府都要給予表彰。清代時,京師、省府、州縣各自修建“節孝祠”,矗立大牌坊。被旌表的婦女題名坊上,死後設位祠中,春秋致祭。並由官府發給三十兩“坊銀”,由本家為其建坊。節烈事跡特彆突出的,皇帝還親自“禦賜詩章匾額緞匹”。節婦烈女名字列入正史和地方誌。

喜歡家鄉美01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家鄉美01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封神:開局李靖長子 穿越之睜開眼睛就見鬼 洪荒截教烏雲仙 靈氣複蘇後,我終於能修仙了 逆旅始 如懿傳之暗香盈袖 贅婿之武道巔峰路 惹她?她SSSSS級異端真祖宗 從種靈田開始長生 他從黑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