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關嶽祠之前,還有一口神奇的“神水泉”。隻見那泉水從地下汩汩湧出,如同一條銀色的絲帶,緩緩流淌至前方的一個池子之中。這池水清澈透明,宛如一麵鏡子,能夠清晰地映照出周圍的景色。更難得的是,這泉水口感甘甜清冽,還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堪稱是天然的嶗山礦泉水。想當年,這泉水可是道士們的主要飲用水源啊!它無論遭遇乾旱還是洪澇,始終保持著穩定的水量,既不會乾涸見底,也不會泛濫成災。正因如此,這口“神水泉”得以位列嶗山四大名泉之一,聲名遠揚。
沿著神水泉那層層疊起、錯落有致的石階緩緩而上,一座氣勢恢宏的三皇殿便映入眼簾。剛踏入殿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高聳入雲的大山茶,它宛如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靜靜地矗立在庭院之中。這株山茶高達約7米之巨,樹乾粗壯有力,樹圍足有1米有餘。茂密的樹冠猶如一把撐開的巨型綠傘,鬱鬱蔥蔥,遮天蔽日,幾乎覆蓋了大半座庭院。
在那油光閃亮、翠綠欲滴的葉片之間,一朵朵嬌豔欲滴、絢麗多彩的山茶花正爭奇鬥豔地綻放著。它們有的如火焰般熱烈奔放,有的似白雪般純潔無瑕,還有的仿佛天邊的雲霞一般絢爛奪目。這些花兒或含苞待放,嬌羞欲語;或欣然怒放,吐露芬芳。微風拂過,花瓣輕輕搖曳,像是在翩翩起舞,又好似在向人們訴說著春天的故事。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在這株美麗的山茶樹下方,豎立著一塊古老的石碑。石碑上鐫刻著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絳雪”。歲月的滄桑在這塊石碑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痕跡,但那字跡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默默地講述著這座宮殿曾經的輝煌與榮耀。
高道長指著石碑,神情凝重地說道“此碑立於癸未年,也就是公元1223年,乃是嶗山廟宇現存最為古老的碑記啊!想當年,這裡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然而,‘文革’期間,太清宮內的許多碑刻都慘遭破壞,損失慘重。幸得當時的老道長機智過人,他急中生智,用紅紙將這些珍貴的碑刻糊起來,並在上麵書寫了革命口號,這才使得它們得以幸免遇難。”說到此處,高道長不禁長歎一聲,眼中滿是惋惜之情。
太清宮北院,一條由青石鋪就而成的寬闊石階蜿蜒曲折,宛如一條巨龍般伸向那高聳入雲的老君峰。遠遠眺望過去,隻見一座巍峨壯觀的巨大銅像矗立在峰頂之上,在燦爛陽光的映照下閃耀著奪目的光芒。這座神聖莊嚴的老子銅像乃是依照畫聖吳道子精心繪製的老子畫像鑄造而成,每一處細節都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這位偉大先哲穿越千年時光來到了現世。
老子銅像的天庭異常飽滿圓潤,彰顯出他非凡的智慧與氣度。那雙深邃如淵的眼眸,仿佛能夠洞悉世間萬物的奧秘。他那飄灑而下的長須和隨風舞動的道袍,更是給人一種仙風道骨之感。左手高高舉起直指蒼穹,右手則向下伸去點向大地,這一姿勢寓意著開天辟地、唯道獨尊之理,令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此乃當今世上最大的老子銅像,堪稱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老子原名李耳,曾經擔任過東周時期的守藏史一職。因其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而聲名遠揚,就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曾不遠千裡前來拜謁求教於他。老子一生著述頗豐,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道德經》一書。這部經典之作主張“道法自然”以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等重要思想理念。所謂“道法自然”,即是倡導人們要順應天地間的自然規律行事;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則意味著在遵循規律的前提下,應當做到有所作為但又不過分乾預,這種觀點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辯證法,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遠。
老子憑借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成為了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同時也是道家學派當之無愧的創始者。他不僅在中國曆史文化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位列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並被譽為東方三大聖人之一。此外,唐高宗還將其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亦追加封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在道教信仰體係當中,老子被尊奉為道祖、太上老君以及道德天尊等崇高稱號,受到無數信徒的頂禮膜拜。
沿著那蜿蜒曲折、宛如長龍般的梯子石奮力地攀援而上,右邊的石壁上赫然呈現出一處引人注目的李白詩刻。遙想唐朝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那個遙遠的時代,那位懷揣著“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豪情壯誌的詩仙李白,承蒙聖上恩賜黃金並準予他辭官還鄉。隨後,他在齊州的紫雲宮中正式皈依道教,從此自號青蓮居士。在一次東遊嶗山之時,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靈感迸發,揮毫潑墨間留下了一首充滿浪漫色彩的傳世詩篇“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親見安期生,食棗大如瓜……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這優美的詩句仿佛將人們帶入了那個如夢似幻的仙境之中。
繼續拾級而上,大約行走數十米之後,一塊巨大的石頭映入眼簾,上麵醒目地鐫刻著“太白石”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想必此處便是當年李白登高遠眺、吟詩作賦的絕佳之處吧!
再往上攀登,便來到了一座由花崗岩構成的陡峭石崮麵前。這座石崮因其峰頂形狀恰似一顆鮮嫩多汁的桃子而得名“蟠桃峰”。站在遠處眺望,隻見那峰頂之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岩穴。其中有一個岩穴格外引人注目,它的麵積約有方圓六米左右,洞內一池清水碧波蕩漾,清澈見底,且無論春夏秋冬,這池水始終保持充盈,常年不乾涸。在那陡峭的山崖之上,還精心雕刻著兩個龍飛鳳舞的大字——“瑤池”,給整個場景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莊嚴的氣息。
穿過“瑤池”所在之地後,眼前的道路開始變得略微平坦起來。此時,空中不時傳來陣陣輕微的風聲和機械運轉聲,原來是那索道的吊籃正從人們的頭頂快速掠過。在這附近還有一條岔道,若選擇向右前行,則能夠直達山頂;若是選擇繼續向前邁進,那麼不久便能抵達聞名遐邇的“上清宮”。
在上清宮那氣勢恢宏的大門之前,傲然挺立著一棵曆經了悠悠歲月滄桑的千年銀杏。這棵銀杏樹高聳入雲,竟達到驚人的26米之高!它那粗壯的樹乾,周長足足有7米之長,需數人合抱才能圍攏過來。據史書記載,此樹乃是由德高望重的劉若拙道長親手栽種而成,經過千百年風雨的洗禮和陽光的滋潤,如今已然成為了嶗山眾多銀杏之中最為粗壯的那一株,其樹齡更是長達1000多年之久,堪稱稀世珍寶。
而最為奇特之處在於,這棵古老銀杏樹的根部緊緊地環繞著主乾,竟然奇跡般地生長出了一圈小巧玲瓏的銀杏樹苗。這些小銀杏宛如一群天真可愛的兒孫,親昵地依偎在老銀杏樹這位慈祥長輩的身旁,共同構成了一幅溫馨動人的畫麵,也正因如此,這棵千年銀杏被人們形象地稱作“公孫樹”,實乃名副其實。
說起上清宮這座曆史悠久的道觀,那可是有著一段不平凡的來曆。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對仙風道骨、身懷絕技的華蓋真人劉若拙極為敬重,特意下令為他賞賜建造了這片宏偉壯觀的道場。上清宮整體呈兩進式院落布局,錯落有致,莊嚴肅穆。前殿內供奉著道教中的三清神像——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以及道德天尊;而後殿則敬奉著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左右兩邊的偏殿分彆祭祀著“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和“七真”(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位全真道祖師)等諸位神仙。大名鼎鼎的丘處機道長也曾在這裡潛心修煉過,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
在宮前不遠處,還靜靜地矗立著一座丘處機的衣冠塚,仿佛在默默地訴說著這位道家高人曾經的輝煌與榮耀。而周圍的山岩之上,則精心雕刻著丘處機道長所作的詩歌共計十首。其中有一首便是讚美嶗山的壯麗景色“群峰峭拔下臨淵……”絕頂孤高上倚天。滄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雲煙。”東北角的石壁上,刻有丘處機的《青玉案》詞,序言中記載其於金大安元年(1101novel.com9年)雲遊嶗山經過。丘處機有《磻溪集》六卷傳世,其中40多首詩詞與嶗山有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從上清宮往下走,有龍潭瀑布,為嶗山四大名瀑之一,但和登頂之路背道而馳,隻好忍痛割愛,繼續上行。聽道長說,在明霞洞西北方向不遠處,另有一番彆樣景致。那裡是一片鬱鬱蔥蔥的山林,樹木高大而挺拔,枝葉繁茂交織在一起,仿佛撐起了一把把綠色的大傘。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地麵上光影斑駁,猶如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畫。
林間不時傳來鳥兒清脆悅耳的啼叫聲,它們或歡快地跳躍於枝頭,或振翅高飛,自由自在地穿梭在這片寧靜的天地之間。微風輕拂,帶來陣陣清新的空氣,夾雜著草木的芬芳,讓人感到心曠神怡。
沿著蜿蜒曲折的小徑前行,可以看到路邊盛開著各種各樣不知名的野花,五顏六色,爭奇鬥豔。有的如繁星點點般點綴在草叢間;有的則成簇成團,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蜜蜂忙碌地飛來飛去采集花粉,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畫麵。
繼續深入這片山林,會發現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緩緩流淌而過。溪水撞擊在石頭上,濺起朵朵水花,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宛如一首動聽的樂章。溪邊生長著茂密的水草,隨著水流輕輕搖曳。偶爾還能看到幾條小魚在水中嬉戲遊動,時而躍出水麵,時而潛入水底,給這寧靜的氛圍增添了幾分活潑的氣息。遠遠地望見有座巍峨的高峰,那便是巨峰,俗稱“嶗頂”,三麵峭壁,崔嵬險峻,為嶗山最高峰。遺憾的是,從這裡無法直達巨峰。因嶗山不是一座山,而是連綿起伏的山脈,奇峰俏立,溝壑幽深,方圓達446平方公裡,有39座山、17座峰、25個崮、26個頂,還有27條河、55條澗、25個潭等七大景區400多個景點,各有千秋,難以儘遊,不得不留點想頭,尋機會當淩絕頂。
在明霞洞西北,遙遙望去,有一座巍峨的高峰宛如巨人般屹立,那便是巨峰,俗稱“嶗頂”,它三麵峭壁,崔嵬險峻,如同一柄利劍直插雲霄,為嶗山最高峰。可惜的是,從這裡無法徑直抵達巨峰。因為嶗山並非單單一座山,而是連綿起伏的山脈,奇峰羅列,溝壑縱橫,方圓達446平方公裡,擁有39座山、17座峰、25個崮、26個頂,還有27條河、55條澗、25個潭等七大景區400多個景點,各具特色,美不勝收,實在難以一一遊覽,隻能留點念想,尋個時機登上絕頂。
自古以來,不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紛紛前來嶗山尋仙問道,其實神仙並非高不可攀。所謂仙者,乃是山邊之人,即修煉得道之人。凡人若能知足常樂,亦能堪比神仙。遙望山海仙境中的老子,不禁想起《道德經》中的名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下有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若能領悟其中真諦,便能順應自然。倘若心中沒有執念,便可成為人間逍遙仙。
喜歡家鄉美01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家鄉美01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