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哥舒翰一開始,老老實實的帶兵征戰,不去理會朝堂之間的爭鬥,或許就不會有晚節不保的下場了。”
宋太宗趙光義“雖然無法確定,哥舒翰有沒有爭功之心。但是他的手下,肯定會有爭功之心的。”
金主完顏亮“大唐王朝有很多蕃將能官居一方節度使,一方兵馬元帥之人也不少。”
“但又有幾個蕃將能當過大唐的宰相?”
“對於漢人來說,我們終究是中原漢人之外的蠻夷。”
“既然如此,我等擁有兵力與實力之時,為何不能當中原的主人?”
“若是讓朕換作為哥舒翰,在掌握二十萬大軍的兵權之後,直接就和安祿山冰釋前嫌,一起攻破長安城,平分大唐天下不好嗎?”
魏公曹操“看來是要反轉了,在此局勢之下,孤都想不出唐軍會如何敗。”
“奸佞小人與權勢爭鬥,會給出最讓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明仁宗朱高熾“哥舒翰在掌握了潼關的兵權之後,犯了兩個沒有必要的錯誤。”
“這兩個錯誤看上去雖然不是很大,卻是禍根。”
“一但哥舒翰與唐玄宗李隆基在戰略上出現分歧的時候,這兩個錯誤,就是他們君臣之間不信任的開始。”
“在朕看來,接下來的潼關之敗,哥舒翰與唐玄宗李隆基的責任,都要比楊國忠要大。”
濟南公子辛棄疾“潼關之敗,二十萬唐軍,敗給了三萬多的叛軍。”
“身為一代名將的哥舒翰,也要負很大的責任。”
“既然已經知道潼關的二十萬大軍戰鬥力不怎麼樣後,為何不先派出先鋒部隊出關?”
“這隻能說,在哥舒翰的意識裡堅守潼關是最保險的方案,卻不是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畢竟能奪回洛陽,擊潰或活捉安祿山,重塑大唐盛世的功勞,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的。”
“所以哥舒翰,有很大的可能,也是輕信了最後探子帶回來的那則消息,沒能將謹慎保持到最後,還是犯了輕敵之意。”
【嘉山之戰,唐軍獲得了安祿山發動叛亂以來,最大的一場勝利。】
【叛軍的局勢已然處在一個岌岌可危,隨時會崩潰的局勢,很多人似乎都看到了,快要平定叛亂的曙光。】
【一直主張速勝論,不將安祿山等叛軍放在眼裡的宰相楊國忠,更是如此。】
【於是,宰相楊國忠最先提出,讓哥舒翰趕快率領潼關的二十萬大軍出兵攻打陝郡,奪回洛陽,活捉安祿山。】
【宰相楊國忠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建議,正合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心意。】
【因為唐玄宗李隆基,太想活捉安祿山了。】
【遂下旨讓哥舒翰趕快出兵潼關,收複陝郡,攻打洛陽,不要讓安祿山逃回範陽。】
【然而,哥舒翰在接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旨意,在經過深思後,拒絕了出兵潼關。】
【因為安祿山的精銳叛軍,被一分為二後,仍有數萬精銳駐守在陝郡。】
【而潼關之兵,雖有二十萬之眾,但超過一大半都是白徒兵,以及大部分是各地久不經戰火的中原唐軍。】
【僅有少數部分,是從邊關趕來的精銳唐軍。】
【戰鬥力與士兵都是參差不齊,一但出戰不利,軍心不穩後果難以預料。】
【此時的洛陽與陝郡,還能有多少兵力?】
【麵對哥舒翰拒絕出兵的理由,唐玄宗李隆基想不通,宰相楊國忠更是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