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深知太子自幼生長於深宮之中,對於民間百姓的生活疾苦知之甚少。為此,他憂心忡忡地找來太子左庶子於誌寧和杜正倫等幾位重臣,語重心長地囑咐他們道“諸位愛卿皆是朕所倚重之人,如今朕將教導太子之重任托付於爾等。平日裡,還望汝等多為太子講述些百姓生活在民間所麵臨的種種艱難困苦之事。若見到太子行為有不當之處,萬不可姑息縱容,應當果敢直言進諫,使其能夠從中受益,明白為人君者所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於誌寧和杜正倫等人連忙跪地叩頭,表示定當不負聖恩,儘心儘力輔佐太子。
到了公元636年,長孫皇後的病情逐漸加重,終日臥病在床,身體每況愈下。儘管宮中太醫們竭儘所能地為她診治,但最終還是無力回天。長孫皇後終究沒能戰勝病魔,與世長辭。
長孫皇後的離世給整個宮廷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而此時的李承乾,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身患足疾的困擾,性格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那個乖巧懂事的太子,漸漸地變得叛逆起來,令唐太宗倍感頭痛和無奈。”悠然說道。
“觀音婢……”唐太宗正看著天幕上麵講的這些事情,誰也沒有想到,竟然會突然聽聞觀音婢(即長孫皇後)早逝的噩耗!這一消息猶如一道晴天霹靂,瞬間將他心中原有的平靜擊碎得無影無蹤。之前那想聽下去的念頭,眨眼間便煙消雲散。此刻,他再也無法保持鎮定,焦急萬分地站起身來,匆匆忙忙就要朝著皇後所在之處奔去,非得親眼看一看她如今究竟情況如何,方能稍稍平複他那顆已然焦躁難安的心。
“陛下你這是想要去哪裡?”就在這時,隻見長孫皇後心急如焚地出現在了天幕之下。當她得知即將講述的乃是關於高明之事時,便毫不猶豫地起身趕往太極殿。儘管她尚不清楚為何高明會驟然失去太子之位,但出於對大唐江山社稷穩定的考慮,以及對高明本人的關切之情,她還是義無反顧地來到了這裡。她滿心期望著能夠在李世民大發雷霆之際,及時給予安撫與勸慰。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長孫皇後剛剛踏入太極殿,尚未開口說上一句話,便一眼瞥見了有關自己未來將會早早離世的驚人消息。說實話,麵對這樣的訊息,長孫皇後並未表現得太過驚惶失措或是難以承受。
畢竟,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對此她向來有著一份淡然處之的心境。真正令她心痛不已、憂心忡忡的,卻是後續所看到的那些關於高明的種種遭遇——身染足疾,性情大變……她深知自己的這個兒子性格剛強,自尊心極強。一旦遭逢如此變故,恐怕很難坦然接受自身的身體狀況。每每念及此處,長孫皇後便心如刀絞,對高明充滿了無儘的疼惜之意。
“觀音婢!你怎地突然前來啦?快快坐下,朕方才還尋思著要去尋你呢,沒曾想你竟然過來了!不知你此刻感覺如何?身子可還好?”李世民一見到長孫皇後現身,臉上頓時綻放出欣喜之色,但轉瞬間,一抹擔憂卻悄然爬上心頭。
對於長孫皇後,李世民心中的情感無比深厚且複雜,既有曆經風雨、相濡以沫的長久情意,亦有相互扶持、患難與共的伉儷深情。他實在難以想象,倘若這世上沒有了觀音婢的陪伴,自己將會陷入何等痛苦不堪的境地。
長孫皇後溫婉一笑,輕聲寬慰道“陛下莫要擔憂,妾身身子骨硬朗得很,並無大礙。且先讓咱們一同觀賞這天幕之景吧,待觀罷之後再行商討也為時不晚。”
然而,稍作停頓後,長孫皇後似是想起了什麼重要之事,神色略顯凝重地道“陛下,高明那孩子的性子同您一般驕傲,雖說後來他不幸身患足疾,但妾身懇請陛下能想得通透些,高明實乃稱職的太子人選呐。”
長孫皇後心裡自然清楚,若是自己當真過早離世,那麼他們夫妻二人之間的某些事務怕是難以調和了。而如今自己所能做的著實有限,唯有衷心期望自己生命中最為珍視的這幾人皆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唐太宗李世民此時稍稍放下了懸著的心,他緩緩地抬起頭,目光投向那遼闊無垠的天幕。皇後剛才所說的話語猶在耳畔回響,他深知其中深意。對於自己的兒子高明,他心中滿是欣慰和滿意之情。
“然而,儘管唐太宗極其寵愛太子,但在對其教導方麵卻未能做到儘善儘美。需知,唐太宗雖以善於接納臣子們的勸諫而著稱於世,但畢竟身為高高在上的皇帝,他內心深處非常清楚那些直言不諱的諫言實則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糾正。即便是曆經無數風雨的唐太宗,在麵對唐朝那位赫赫有名的諫臣魏征毫不留情的進諫時,有時亦會怒不可遏,甚至萌生出將其誅殺的念頭。好在每每這種時刻,總有長孫皇後從旁耐心勸解、安撫,才使得唐太宗能夠平息怒火,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
可令人遺憾的是,即便如此,唐太宗對待太子李承乾的教育問題仍未引起足夠重視。為了能讓太子得到更好的輔佐,唐太宗可謂煞費苦心,廣尋天下賢德之士來輔助儲君。他先後精心挑選了十多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以及聲名遠揚的名臣擔任東宮的輔臣,這其中便包括於誌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征等人。不僅如此,唐太宗還下令讓劉洎、岑文本以及馬周三人每日輪流前往東宮,與太子李承乾一同探討治國理政之道,期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一位優秀的皇位繼承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忠心耿耿的諫臣們似乎完全忽視了至關重要的一點這種教育方式對於李承乾而言究竟是否合適呢?他們隻是一味地進諫,卻未曾深思過這樣做能否真正將承乾已然偏離正軌的行為成功糾正回來。隻要仔細研讀於誌寧、孔穎達以及張玄素等諸位大臣的勸諫之詞,便不難發現其中存在一個顯著的共同點——這三位大人幾乎是爭先恐後地上疏進言,並且彼此之間相互攀比,言辭愈發激烈,措辭也越來越凶狠淩厲。然而,如此煞費苦心之後,最終所得到的結果卻與他們原本所期望的大相徑庭。
不妨設想一下,就連那位以直言敢諫而著稱於世的魏征,都曾多次讓唐太宗怒不可遏,更何況如今麵對太子李承乾時,可遠不止僅有一個魏征這般人物啊!這麼多人如潮水般湧來,喋喋不休地指責他這兒做得不好,那兒又出了差錯,非得要求他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這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日複一日,長此以往下去,即便是心智再堅強之人恐怕也要被逼得發瘋抓狂了吧!
其實這就如同我們現今社會中的青少年一樣,如果身邊突然冒出好幾個整天嘮嘮叨叨、對你指手畫腳的人,一會兒批評你做這件事不正確,一會兒又數落你乾那件事不得當,還非要你事事都聽從他們的意見和安排。試想一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活,誰能受得了呢?隻怕用不了多久,正常人都會被折磨得精神崩潰吧!所以說,無論是古代的太子還是現代的青少年,過度的乾涉和強硬的說教往往並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引發更大的抵觸情緒。
要不是這樣,咱們現在的社會怎麼會有那麼多青少年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呢?我覺得吧,那太子李承乾先是沒了最疼他的母親,然後他爹又老是聽彆人的話,不管他乾啥都覺得不順眼。最要命的是,還有個特彆受他爹寵愛的弟弟跟他搶皇位。您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心理問題能不越來越嚴重嗎?”悠然不緊不慢地說道。
“此事竟發展到如此嚴峻地步,朕實在始料未及啊!然而朕對待高明和青雀(李泰)向來一視同仁,隻因高明日後將繼承大統成為皇上,而青雀則隻能離京赴外就藩。朕不過是想多給青雀一些補償罷了,難道此舉也有錯不成?”唐太宗回想起自己曾被魏征氣得暴跳如雷的場景,再聯想到朝堂之上還有好幾位如魏征一般直言進諫之人,著實令他有些難以招架。他萬沒料到後續之事竟會演變成這番模樣,那些心懷叵測之人居然將他的太子當作謀取私利的工具,這怎能不讓李世民怒不可遏?
也對未來的自己的做法感到有一點的不認同。隻是對於高明和青雀的兩人的愛是一樣的,隻是高明作為太子,他需要的鍛煉平時的時候他對他雖然不假於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從來就沒想過會讓青雀做太子。
青雀究竟長什麼模樣、性情如何,李世民可謂心知肚明。一直以來,李世民對青雀的寵愛有加,其實源於內心深處那一份難以言說的愧疚之情。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此事竟然在高明心中種下了不滿的種子。對此,李世民深感困惑與不解,畢竟在他眼中,自己對於高明的重視程度已然清晰可見,難道還不足以表明唯有高明才是他心目中唯一認可的太子人選,以及未來大唐江山的繼承者嗎?
“陛下啊,請您回想一下當年隱太子與您之間所發生的種種糾葛吧!當初,父皇也曾對您有所偏愛與重視,可正是這份偏愛使得隱太子心生警覺,將您視為威脅並深深忌憚。如今,高明與青雀雖皆為我們的親生骨肉,但咱們對他倆的愛本應毫無差彆。若是尋常百姓之家,或許這樣的情況並不會引發太大的問題。但身處皇室之中,陛下您對青雀的寵溺,相較於對高明的嚴苛要求,無形中便透露出一種傾向——仿佛您更為看重青雀。如此一來,高明這位太子之位也就隨之變得搖搖欲墜、不再穩固了!既然已經冊立了太子,那麼給予太子至高無上的重視方才是重中之重!”長孫皇後目睹著這一切,自然深知李世民心中所想。不過,即便能夠理解丈夫的心思,她卻依然無法認同這種做法。
“觀音婢啊,朕有時候確實覺得對於青雀,似乎做得還不夠好。”李世民心中暗自思忖著,但當著長孫皇後的麵,那些不太認可的想法終究還是被壓在了心底,未敢輕易吐露出口。畢竟,身為一國之君,難道連寵愛誰都需要這般深思熟慮、權衡再三嗎?
長孫皇後凝視著眼前這個她深愛著的男人,輕輕歎了口氣“陛下,您可還記得當年與隱太子爭鬥時那驚心動魄的場麵?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呢?難道您希望我們的孩子們日後也走上那樣兄弟相殘的道路嗎?您當真以為妾身真心不喜歡青雀嗎?其實並非如此!每每當妾身想到必須克製對青雀過多的寵愛之時,妾身的心就如同被針紮一般疼痛。妾身之所以如此行事,無非是想讓眾人明白,高明乃是堂堂正正的太子,不容他人心生覬覦之心罷了。妾身又何嘗不知曉這樣做或許有所不妥?但這一切皆是為了確保孩子們之間能夠維持一份和諧安寧啊!然而,陛下您如今的所作所為,卻將妾身之前所有的努力儘數毀於一旦。”說到此處,長孫皇後的語氣不禁加重了幾分,眼神中流露出一絲失望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