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潑皮正文卷0322【青錢霸權的雛形】都這個時候,官家竟然還有心情欣賞青錢上的畫作,糾結出自哪位大家之手。
這讓李綱腦中不由冒出章惇曾說過的一句話來。
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放在以前,李綱是斷然不可能有這個念頭的,自從去了一趟山東,得知要勸官家禪讓之後,他的想法就悄然發生了轉變。
以往不管官家做了何等昏庸之事,他都會下意識的怪責到蔡京、童貫、李彥等六賊的頭上,覺得官家是受了這些奸佞的蠱惑。
但現在嘛……卻是咋看咋不順眼。
強壓下心頭紛雜的思緒,李綱高聲道“陛下,這青錢乃是山東韓賊發行,比之交子更為便捷,可抵銅錢金銀,於市麵之上流通。”
聞言,宋徽宗挑眉道“既是效仿交子,必然會重蹈交子覆轍,對我大宋來說,豈不是一件好事,為何要禁止?”
紙幣這東西,最重要的就是監管。
當初仁宗朝中,有韓琦、呂夷簡、晏殊、富弼……等一眾能臣都沒管住,導致交子濫印濫發,韓楨就能管的住?
說實話,他不信。
李綱頓了頓,繼續說道“陛下,交子舊禍會不會重演,微臣並不知曉,但青錢已流通到開封府,如今京師之中已有大量富商與官員,開始使用青錢。一旦大宋各地富商,都接受了青錢,韓賊便可憑借青錢,肆意收割我大宋的財富。”
“好在眼下青錢並未泛濫,隻在開封府內小規模流通,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微臣懇請陛下,下旨禁止青錢在大宋流通。”
宋徽宗麵色怪異道“青錢在山東也能流通,如何收割我大宋財富?”
李綱解釋道“韓賊隻需大量印發青錢,派遣商隊前來我大宋采購糧食等物資,待大宋市麵青錢達到一定數量時,隻需切斷商道,我大宋百姓與商人們,隻能吞下苦果。”
宋徽宗搖頭失笑道“照李卿的意思,我大宋商人同樣可以用青錢去山東采購物資,如此不是兩相抵消了麼?”
“這……”
李綱麵色一滯。
宋徽宗的話,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總讓他覺得哪裡不對勁,可一時半會都說不上來。
這會兒的人,哪懂什麼貨幣霸權。
見李綱啞口無言,宋徽宗繼續說道“況且,這青錢乃是韓賊擔保發行,該害怕是韓賊才對,一旦青錢信用崩壞,山東商人必然蜂擁擠兌,豈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李綱隻覺腦中纏了一大團麻線,明知道青錢在大宋流通是壞事,但卻偏偏找不到那根線頭,也就無法反駁官家。
不管是他,還是宋徽宗,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一國流通貨幣的發行權,掌握在他國手中,是一件何其可怕的事情。
當然,現在青錢的體量還太小了,攏共也就不到七千萬貫,還不如蔡京一家的資產多,對趙宋這個龐然大物來說,是正兒八經的九牛一毛。
但往後嘛,那就說不準了。
說起這個,宋徽宗突然來了興致,目光灼灼的問道“這青錢在山東如何?”
李綱如實道“在山東與銅錢金銀無異,連街邊小攤小販都會收取。”
宋徽宗雙眼一亮“可否仿製?”
不愧是君臣,這兩人是想到一塊兒了。
李綱苦笑一聲“回稟陛下,微臣自山東回來後,便尋將作監的大匠進行仿製,隻是這青錢上的變色油墨是個難點,無法仿製。”
“嘖!”
聽到無法仿製,宋徽宗不由嘖了嘖嘴,麵露失望。
不過他倒是並未覺得意外,韓賊既然敢印發,那必然是有十足的把握。
“李卿為國擔憂,自是極好的,隻是思慮欠妥。禁止青錢之事,就不必再提了,否則城中持有青錢的大戶富商,還需跑到山東兌付,著實太麻煩了。”
宋徽宗說著,朝他擺擺手“天色不早了,李卿且回罷。”
在他看來,青錢流通到大宋,完全有百利而無一害。
用韓賊發行的紙錢,惠及大宋的商人。
等到持有青錢的商人變多了,還可組織這些富商去山東,集體兌付青錢,給韓賊添添堵。
一想到能給韓賊添堵,宋徽宗不由心情大好。
“微臣告退。”
李綱躬身行禮,出了大殿。
出了皇城,待回到家中的時候,夜幕已籠罩天際。
回到家中,秦氏立刻迎上前,關心道“相公,今兒個這是怎地了?”
“為了青錢的事兒。”
李綱悶悶不樂的說道。
“青錢?”
秦氏一愣,疑惑道“關青錢甚麼事兒。”
李綱憂慮道“這是山東韓賊搞出的東西,我總覺得韓賊不懷好意。”
聞言,秦氏有些不樂意了“相公莫要一口一個韓賊,如今大宋與山東化乾戈為玉帛,陛下不是還嫁了洵德帝姬麼。”
“嗯?”
李綱悚然一驚,麵色凝重的看著自家夫人。
秦氏被看的有些發毛“相公怎地這般看著妾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李綱忽地問道“家中有多少青錢?”
“六千八百餘貫。”
秦氏不明所以,如實答道。
是了,是了!
李綱忽地明白了,為何自家夫人,會幫韓賊說話了。
家中六千八百餘貫青錢,若韓賊敗了,這錢就變成了廢紙。
僅他家中便有六千餘貫,京師其他官員與富商家中呢?
再過幾年,持有青錢的人隻會越來越多,到了那個時候,誰還願意討伐韓賊?
到了那個時候,韓賊就不單單是韓賊了,而是百萬漕工衣食所係啊!
……
……
就在李綱苦悶之際,韓楨也同樣在煩惱。
“銀行的青錢所剩無幾?前陣子不是還有四千餘萬貫嘛?”
聞言,蘇昭德解釋道“縣長有所不知,山東與趙宋商業互通有無,一部分趙宋商人在知曉青錢的好處後,也開始接受青錢交易,甚至於青錢已經在開封府形成小範圍流通了。近期兌換的商人,越來越多,眼下隻剩下不到六百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