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0410【姐夫】
自朝會之後,各部院有條不紊的運轉。
之所以能如此之快,得益於韓楨在山東時,就已經定下了政治架構,經過一年多的磨合,各部院官員以及補官,都已經熟悉了工作內容。
如今搬到東京城,隻需短暫的適應幾天,便能迅速進入狀態。
其次,就是對胥吏們的改製,開始顯現出成效。
要知道,一個部門能否正常運轉,官員並不是關鍵,重點是胥吏。
官員隻負責大方向,真正辦差的,是底層胥吏。
改製過後,胥吏改為補官,待遇與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打通了上升渠道。
也就是說,在韓楨治下,其實已經沒有所謂的胥吏了。
全部變成了公務員。
隨著各郡縣官員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推行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乃國策,不但能減輕百姓賦稅壓力,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可以有效防止土地兼並!
兩宋時期,是不禁止土地兼並的。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趙大得國不正,導致無法觸動原有的利益集團,再加上新的利益集團上位,使得土地兼並問題進一步惡化。
土地兼並,必然會導致流民激增。
流民激增,是曆朝曆代最頭疼的問題,因為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那麼距離大量農民起義也就不遠了。
趙宋是怎麼解決的呢?
冗軍,外加發達的工商業兜底。
百姓沒了土地,要麼被招收進廂軍,要麼就流竄到城裡做工。
本質上是用國家財政去解決流民問題,這顯然是不對的,用國庫的錢,為利益集團去買單。
那國庫的錢從何而來,是萬千百姓一筆筆賦稅累積而來。
趙宋有錢嗎?
有錢!
但都在利益集團手中,底層百姓連糊口都艱難。
攤丁入畝,能最大限度抑製土地兼並。
原因很簡單,土地產出的財富是有限的,一畝地每年就一兩石糧食,再多就沒有了。
若遇上災年,連一石都沒有,甚至顆粒無收。
而實行攤丁入畝後,每多擁有一畝地,就需多承擔一分田稅。
這就導致擁有土地的數目,存在一個閾值。
一旦超過閾值,地主非但不賺錢,還得虧錢交賦稅。
種一萬畝地虧錢,一千畝地小賺,換做你怎麼選?
當然,你也可以說,老子寧願虧錢,也要田地。
那這樣韓楨也能接受,因為你把其他百姓的田稅都交了,韓楨拿著這筆錢,可以發展工商業,在其他方麵,對無田無地的百姓進行補償。
攤丁入畝是其一,其二就是限製麾下官員土地數量。
韓楨規定每名官員最多擁有一百畝田地,再多督察院就介入了。
其三就是海貿,將他們的目光,一點點從土地挪到豐饒的大海之上。
海錯生意隻是第一步,等到遠洋貿易商隊組建後,組合拳將會接踵而至。
韓楨費儘心思做這麼多,甚至不惜讓利給官員,就是為了治下百姓能吃口飽飯。
還是那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既然當了皇帝,總得為百姓們做點甚麼。
河北、京西、兩淮等地的郡縣主官,卯足勁丈量田地,清點人口,爭取趕在夏收之前,把攤丁入畝在當地徹底推行。
為何要趕在夏收前呢?
一來是可以讓普通百姓在夏收時,少交些田稅。
二來則是夏收在即,田裡莊稼眼看著就要成熟了,地主士紳想跑也不舍得跑,沉沒成本增加。
……
將作監內。
餘伯莊與一眾大匠圍在一起,口中嘖嘖稱奇。
地麵上,是一塊水泥疙瘩,上麵有刀劈斧砍的痕跡。
經過一番測試後,餘伯莊驚奇道“嘶!這水泥竟如此神奇!”
一名大匠點頭附和“確實神奇,密合性雖不如糯米灰漿,但硬度更甚。”
餘伯莊撫須道“關鍵之處,在於乾燥成型極快,夏日隻需一日,哪怕是冬日也最多日便可凝固。相比之下,糯米灰漿則需要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
有了水泥這般神器,工期便能大大縮短,而今人手充足,又有一萬餘禁軍的幫忙,完全可以趕在年節前完工。
念及此處,餘伯莊麵色鄭重的交代道“此物伱們仔細研究,多多請教山東來的同僚,誰若敢耽誤了建造計劃,休怪本官不講情麵。”
修建蹴鞠場與廉租房,乃是官家交給工科院的第一項差事。
不但要安穩辦成,還得辦的漂亮。
袁工匠雖頂著工科院院長的職位,實則另有差遣,自那次在皇宮中與官家吃了一頓午飯後,餘伯莊就再也沒見過自己這位上司。
袁院長去哪了,他隱隱也猜到了一些,隻是裝作不知道。
畢竟軍器監被剝離後,下轄的大匠一夜之間都不見了。
整個東京城,慢慢恢複了往日的繁華,兩處龐大的工地在如火如荼的建設著,帶動了數萬人就業,以及一大批服務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服務業,是北宋的一大特色。
或者說,是東京城獨一無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