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朕受命於天,既壽永昌!】_大宋潑皮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大宋潑皮 > 第419章 【朕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第419章 【朕受命於天,既壽永昌!】(1 / 2)

大宋潑皮正文卷0419【朕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就在這時,一道倩影自大殿外款款走來。

身姿高挑,麵容清冷,一雙鳳目增添了一抹高貴。

正是李南嘉。

此刻的李南嘉,褪去了官服,身著一襲華麗莊重的宮裝禮服。

這一幕,引得文武百官麵露驚奇,交頭接耳。

劉錡驚呼一聲“嘶!李旅長被陛下收入後宮了?”

“你他娘的小點聲。”

聶東瞪了他一眼,而後低聲道“況且,你也不看看這是甚麼場合,是後宮嬪妃能來的地麼?”

“著哇!”

劉錡這會兒也回過神來了。

就算李南嘉被收入後宮,也不會出現在這裡,沒見皇後這會兒都沒露麵嘛。

吳玠輕聲問道“匡旅長,你曉得這是怎回事麼?”

“俺也不曉得。”

匡子新一臉茫然的搖搖頭。

他今早還覺著奇怪呢,李旅長明明與他一齊進的京,結果今日登基大典卻沒見著。

李南嘉手托銀盤,一步步走進大殿。

來到殿台前,她單膝跪地,用清冷的聲音說道“南唐後人李南嘉,拜見陛下。”

嘩!

這番話,讓大殿內一片嘩然。

南唐公主?

匡子新瞪大眼睛,滿臉不可思議的看著李南嘉的背影。

他娘的,平日裡在軍營中風吹日曬,提著斬馬刀與海賊廝殺的,是南唐公主?

彆說匡子新了,就連聶東、劉錡這些隨韓楨起於微末的老人,都不知道這回事,一個個麵露震驚。

這時,吳敏終於回過神了,沉聲問道“有何憑證?”

李南嘉答道“有諡冊、族譜為證!”

諡冊是皇帝駕崩後太廟請諡號和廟號時所用的玉冊,這東西要麼供奉在太廟之中,要麼隨哀冊一齊與皇帝下葬。

此時,劉昌適時的取出玉冊,交由吳敏等一眾大臣查看。

這個玉冊,乃是元宗李璟的。

傳看一番後,大夥兒心裡都有數了。

這玉冊,多半是真的。

與此同時,劉昌展開族譜,高聲念道“烈祖李昪生元宗璟,元宗璟生文宗煜,文宗煜生清源郡公仲寓,仲寓生正言……複光生南嘉。”

一段族譜念下來,外加玉冊,已經坐實了李南嘉南唐公主的身份。

隻是,李煜都死了一百三十多年了,南唐也早已煙消雲散,這會兒冒出個南唐公主,意義何在?

一時間,滿堂朝臣心中疑惑。

在看他們看來,官家就算要搞事,也得找後周柴家的人啊。

畢竟趙家江山是從柴家孤兒寡母手中搶來的,找柴家後人,更有說服力,也更能證明正統。

然而,李南嘉接下來的話,卻如同一顆炸雷,在眾人耳邊轟然炸響。

“恭祝陛下榮登大寶,特獻傳國玉璽,為陛下賀!”

傳國玉璽!!!

所有人的目光,都齊刷刷看向她手中高高托起的銀盤。

尤其是西夏、宋國、金國等番邦使節,一個個驚疑不定。

其中以宋國使節最甚,畢竟西夏與金國都是蠻夷,對傳國玉璽的並不太在乎,但宋國不一樣啊。

趙宋一直以華夏正統自居,上月的揚州之盟,已經對南方民心產生了不小的打擊,若李唐公主獻傳國玉璽之事傳到南方,還不知會引發怎樣的波瀾。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代表正統,那非傳國玉璽莫屬。

甚麼柴家後人,往後靠邊站。

韓楨去歲年初時得到傳國玉璽,就一直秘而不宣,除了李南嘉之外,再沒有第三個人知曉。

就是為了等這一天。

登基大典之日,李唐公主來獻傳國玉璽,何為天命?

這就是天命!

就在這時,趙霆疑惑道“傳國玉璽不是隨著唐廢帝,一把大火埋在了玄武樓下麼?”

果然,韓楨讚賞的看了他一眼。

見狀,趙霆心頭一喜,知道自己又猜對了官家的心思。

傳國玉璽是真是假,滿朝文武心中肯定有疑慮,但偏偏又不敢問。

誰敢質疑是假的?

但官家既然敢拿出來,並且還把南唐公主都抬出來了,說明有十足的把握。

這個時候,自然需要打消大夥兒心中的疑慮。

念及此處,趙霆心下得意。

李南嘉麵色不變,解釋道“世人隻知傳國玉璽雖唐廢帝自焚於玄武樓,卻不知小公主幼澄在一眾內侍的保護下,攜帶傳國玉璽逃亡江南。”

“天顯十二年,烈祖登上皇位,定國號為齊,建元昪元。次年,幼澄公主以傳國玉璽相托,換取庇護,太祖應之。遂恢複李姓,改名為昪,改國號為唐!”

話音剛落,一眾文武百官麵露恍然之色。

難怪李昪要改名改姓,甚至連國號都改為唐,原道是得到了傳國玉璽。

若說是為了承襲大唐的威望,那為何一開始定國號為齊呢?

這下子就解釋的通了。

先前一係列的鋪墊,都是為了證明傳國玉璽的真實性。

而現在,已無人再懷疑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宋國使節一臉慘白,失魂落魄。

劉昌接過銀盤,來到韓楨身前,躬身跪下,高舉銀盤。

韓楨打開木盒,從中取出那尊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的傳國玉璽。



最新小说: 老衲隻談佛法,不講武德 末日降臨我打造了末日基地 愚蠢的我逐漸腳步淩亂了 木靈根覺醒後,種啥得啥帶飛祖國 穿越成廢柴,馭萬獸,瞳術定乾坤 絕區零:我竟是挽晝愛徒 百人大逃殺遊戲 重生後我總在失憶 庶女嫡宮 華夏大地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