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商量,最後還是將蔣文清的進士牌坊放在了長壽縣。
不過濮陽那裡,依舊會立起兩座進士牌坊。
蔣地主在濮陽出生,蔣文清在長壽村出生,這樣的安排很合理。
既然濮陽老家依舊會立起來兩座牌坊,族老們就沒有那麼抗拒了。
濮陽老家還是有幾個蔣家人的,隻不過是看祠堂的老人。
幾對夫妻都是蔣家旁支,當年被安排留下看護蔣氏祠堂,因此,每家都可以靠族裡的族田過活。
這次蔣長青帶著一眾蔣氏族人回濮陽,也是打算重修祠堂,再另外安排得力的人看顧。
畢竟原來的幾家人都沒什麼人了,隻剩下孤老,看了一輩子祠堂,也是時候退休安度餘生了。
“堂兄,這次修祠堂,就讓我家出銀子吧!”
蔣地主說出了孫兒昨晚的決定,雖然他並不明白為何自家要出這個錢。
“祠堂是蔣氏全族的祠堂,怎麼能一家出錢?
況且族老們已經商量好了,除了各家出一些,其餘的都用族田的出息。
這些年族田已經幾百畝了,也攢下了不少銀子,除了貼補族學,就是留著用來修祠堂的!”
“這是明斐的意思,這孩子還惦念著當初入族學念書的恩情,也想為蔣氏一族儘一份心力。”
蔣地主見蔣長青拒絕,隻得說出實情。
“蔣家這些年有上百名子弟在族學讀書,明斐當初也是通過了考核入學,這算不得什麼。”
蔣地主還要說話,被蔣長青製止“好啦,此事就這麼定了,你們家就同族裡各家出一樣的吧。”
蔣地主把這件事告訴孫子,蔣小七倒是沒想強求,之所以想出銀子,也隻是想讓祖父和父親的名聲更好。
既然叔祖父已經決定好,族老們也有自己的考量,那就不強求了。
實在不行,就等此間事了,再給族裡捐些田地。
家族興旺,每個蔣家人都該出點力,族中有足夠的錢財了,才能讓所有子弟不為溫飽耽誤了讀書。
蔣小七自己就深有體會,身在地主之家,雖不是大富大貴,但他從沒有為了做生意耽誤讀書。
後來做些生意,純屬有自己的考量和計劃。
以他們家的財力,就算他什麼生意都不做,也沒有無意間得到前朝公主的小金庫,他也依然能衣食無憂。
而很多蔣家旁係的旁係,自己沒田沒地沒房產,在這個時代,連“庶民”都算不上,歸為“氓”和“流”。
而蔣小七家雖然有房子有地有些錢財,在之前也夠不上“寒門”的邊兒,畢竟“寒門”指的是落魄的貴族、世家。
以前他家隻有倆童生頂門立戶,沒有人當官,隻能算“布衣”。
而現在,蔣地主和蔣文清兩人有了進士功名,即將被授官,他們家因此改換了門楣。
現在的蔣家,算是“寒門”了,畢竟沒有百年世家那種樹大根深的底蘊,處於起步階段。
也是民與官,百姓與士大夫之間的過渡階段。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蔣家父子的官越做越大,未來蔣小七和幾個姐夫在官場上發展也良好後,到了第三代,才能初具底蘊。
這是蔣小七他們小家,蔣氏一族的大家,已經出了第一位四品官,在宗族觀念強烈的時代,這對於蔣小七家也是極為有助益的。
如今蔣氏一族,上有京官相護,下有一眾子弟刻苦,中流亦是有砥柱。
一族之人,守望相助,實乃興旺之兆。
幾日後,族老們安排的工匠都到位了,進士牌樓的建造和祠堂的重修工程同時進行。
濮陽當地的士紳聞風而動,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蔣長青不能全部拒絕,隻能挑揀著祖上有些關係的,這其中也有濮陽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