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議仍在繼續,氣氛愈發劍拔弩張。
太子親自下場,駁斥安國公對在趙正的六大控訴。所有人都好奇,他們這唱的是哪出戲。唯獨主角,卻一言不發,隻端坐在蒲團上,靜靜觀望。
麵對太子殿下的反問,趙金玉與趙坤正麵對峙,毫不退讓。
“太子殿下!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鑄幣權限乃朝廷指定,這是關乎國本的大事。今日趙元良能因路途遙遠,山高阻塞私鑄銅幣,那來日李元良是否也能效仿?張元良呢?胡元良呢?是否皆能循此舊曆,私開鑄幣工坊?此先河一開,最終後果不難預料,便是朝廷銅幣信用破產,市麵劣幣驅逐良幣,導致物價崩潰,進而國家崩潰!”
“就算趙元良是為了穩定安西軍政,那也不能就此罪姑息!”趙金玉接著麵向聖人,接著道“陛下,就算隻這一宗罪名,趙元良也該受到處罰。隻是念在他在安西的軍功,所鑄銅幣製式與大唐銅幣略有差異,該輕該重,還望陛下定奪!”
趙金玉據理力爭,讓太子趙坤瞬間啞火。固然站在前線來說,穩定軍心是首當其衝的頭等大事。但站在朝堂說話,沒有人會以擾亂整個貨幣體係的代價去為安西的私幣爭辯。
趙正也明白其中道理,若是讓他來說,他還能說更多,說得更加嚴重。這事要怪隻能怪他自己大意。當初隻得到了朝廷不過問安西財政的承諾,卻沒有得到可以私鑄錢幣的許可。其餘罪名不用明辨,隻這一條,趙正這莫須有怕是跑不了。
鑾座上的趙玔此時已心靜了下來,他思前想後,道“這六大罪,大多不過捕風捉影,做不得數。什麼陣前喊千歲,朕當年率軍爭討叛逆之時還不是聖人,一樣有人喊萬歲。這不能怪元良。至於與汗妃私通,更是滑稽。回鶻汗庭的奏報相信諸位卿家都已看過,汗叔巴特謀反,才得以誅殺。此二事,就不要再論了。也不怕人笑話。”
說罷,他看向了趙正,“趙元良,朕念你軍功斐然,穩定安西之功,鑄幣也非一己之私,免你私鑄銅幣的死罪。但安國公說的不錯,若是不加以懲治,日後各封地、各節度使都依葫蘆畫瓢,那朕之府庫,還能有幾個錢的收入?”
他思慮了一番,道“中書擬旨,褫奪蒼宣侯趙正趙元良檢校兵部尚書的加恩,降鎮軍大將軍為歸德將軍,並罰俸三年。”
“臣,謝聖人天恩!”趙正合首而拜,散銜降到從三品,無傷大雅。就是罰俸三年有些狠,家裡六口人,可是靠著他的工錢吃喝呢。
趙玔沒了心情,有些心灰意冷的模樣,他擺了擺手“至於南詔,著禮部安撫。徐王趙駢,既然吵著嚷著要去,便領黔州都督職,節度黔中、劍南、嶺南三道。兵部選調得力將領隨行,重組左右領軍衛。禦史台派員常駐黔州、成都,若徐王逾矩、兵將枉顧法紀,當立即奏明,若有偏私枉法者,斬無赦。”
“陛下聖明!”眾臣高宣,齊齊彎腰恭拜。
徐王卻不依,“父皇,那元良呢?可隨臣一同前往?”
“你臉大啊!?”趙玔憤然,可一想著畢竟是朝堂,於是深吸一口氣,道“趙元良另有他任,三郎你若是害怕,就彆去了,朕不算你抗旨。”
“兒臣……”徐王一張臉通紅,看了看趙正,搖了搖頭,“兒臣遵旨便是。”
太子與涼王同時抬頭,看向了對方。太子甩了甩袖袍,轉頭道“陛下,臣還有奏!”
趙玔眨了眨眼睛,兩道熱流自鼻孔噴出,“若是關於趙元良,就免奏吧。今日他的事,說得太多了。”
“並非趙元良!”太子道“陛下明鑒,西南三道兵力空虛,南詔士氣正盛。徐王年幼,軍陣經驗尚缺。此時為了壓製南詔,當選調強硬且有閱曆的主將。而涼王在河隴,對敵經驗豐富,又能親臨前線督戰,實乃皇室子侄楷模。若說此時徐王去西南,倒不如讓涼王去。”
勝任不置可否,隻是問道“那河隴誰去?”
太子看了看徐王,“便是三弟去便可。河隴與吐蕃不共戴天,省了許多外事紛擾。加之河隴新軍初成,左右武衛精銳善戰。徐王便是有些許小錯,在我大唐繁盛軍力之下,也足以彌補。待西南局勢穩定,需要功伐吐蕃時,再將涼王調入河隴,也不甚費時……”
“萬萬不可!”
幾乎與此同時,趙正與趙金玉一起開口。
自進了太極大殿,趙正的屁股便一直沒有離開他的蒲團。無論他人說什麼,無論他人罵什麼,彈劾他趙正什麼,他是一句話都沒有說過。但就在此時此刻,他站起了身,移步走到了太子身後。
“元良有話說?”聖人見原本心目中河隴第一接班人居然站出來了,暗道定也是覺得徐王不配,在場說話的都姓趙,可最有資格談論河隴的,其實隻有涼王與趙正。涼王身處焦點,不好當堂回話,但趙正作為河隴人河隴將令,他的話更能讓大家信服。
“陛下明鑒!”趙正沒有給趙金玉開口的機會,他今天說得太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徐王看了過來,“元良也認為本王不能去河隴麼?”
趙正沒有回答,隻是道,“殿下,臣鬥膽,請問殿下幾個問題。”
“元良請說。”
“殿下可知,河隴幾個州?”
“涼州、鄯州、廓州、蘭州、洮州、宕州、河州、臨州。元良難不倒我,河隴共計七洲。”
“殿下錯了!除了殿下所說七洲之外,河隴仍有肅州、甘州、沙洲,尚在吐蕃手中。”趙正糾正,接著問道“臣再問,河隴有民幾何?丁口幾何?”
“這……”徐王頓時便被問住了。
於是趙正問趙碩“涼王殿下可知?”
“自然!”趙碩道“河隴原本有民十一萬戶,四十三萬口,丁口十六萬。自移民後,河隴戶口擴充至十九萬六千戶,口六十七萬九千四百餘,丁二十九萬三千三百餘。”
趙正點頭,轉而又問徐王,“徐王殿下,敢問你可知河隴糧田幾何?年產糧幾何?府庫存糧又有幾何?”
“……”
“左右武衛前線輪換,一次多少人?輪換時長又是多久?”
“河隴新軍,規模幾何?河西下勇武軍,包括夫奴有幾何?不包括夫奴又有幾何?吐穀渾高原,中勇武軍據守哪座城池?城池有何特點?高原山地水文如何?青海湖水能否飲用?戰時河西水源有幾處?吐穀渾前線又有幾處千岱……人口有多少?蘇毗人幾何?吐穀渾人又有幾何?行軍調達,能滿足多少軍士馬匹補給?”
徐王張了張嘴,如同聽聞天書。
趙正輕歎一口氣,“臣最後一問,河隴新軍團練,營正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