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郭姓族人目前達到了一千五百萬左右,比很多國家的總人口都多,所以郭姓妥妥的大姓。
郭姓最主要的兩支,都出自黃帝的後裔。
一支出自任姓。
黃帝有個兒子叫禺陽,也叫禺虢,受封在任邑,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任丘附近。
到了夏朝,禺虢後人裡,有一個叫做郭哀的,封在今天的山東聊城西北,建立郭國。
經曆了夏商周,春秋時候,被齊國所滅。此後有一支發展成為中山郭氏,比較出名。
另一支也是黃帝後裔,出自姬姓。
周武王滅商後,把其中一個叔叔封在今天的陝西寶雞附近,叫虢國。後來周王朝在陝西混不下去,周平王東遷洛邑,虢國也隨著東遷,搬到了現在的河南陝縣,也叫虢國。
河南這個虢國,就是假途滅虢成語的發源地。當然啦,這個成語出現後,虢國也就灰飛煙滅,被晉國收拾了。
古文裡,郭和虢很多時候混淆著,虢國王室很多人就姓了郭。這一支後來遷居太原,成為郭氏正宗主流,並且名人輩出。
此外就是兄弟民族改姓加入,這個太複雜,憑我這點學問肯定說不清楚,乾脆隔過去吧。
回族郭姓,據說大多是原來的西域波斯人,第一人叫郭廣德。主要因為外國人名字就跟老太太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的,不如咱們漢姓來的方便易記。按照這種邏輯,咱們全體華人必須好好努力,爭取讓他們都改成漢姓。
再就是地名為姓。
過去的城池,叫做城郭,由此衍生出東郭、西郭、南郭和北郭等複姓。這些主要是居住地方位為姓,其中有些嫌麻煩,改成單姓郭的。
給郭家派出第一位上場的名人,屬於遺臭萬年型,就是戰國時期趙國大奸臣郭開。
廉頗由於脾氣耿直,受到權貴打壓。再加上趙悼襄王上位後就解除了廉頗兵權,轉而換樂乘領兵。廉頗自然大怒,和樂乘起了內訌。結果是樂乘逃了,廉頗因為挑起事端,無奈隻能跑到魏國都城大梁避禍。
而趙悼襄王上位後,也知道現在的三軍總司令雖然也是名門之後,但是對付如狼似虎的秦軍,明顯武力值不夠。於是便想起來了廉頗,派人到大梁去看看廉頗是不是老掉牙了,還能不能帶兵打仗。就是那句著名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郭開是非常忌憚加討厭廉頗的,便賄賂派過去的人,讓他這麼這麼這麼說。
使者到了大梁,在魏國鬱鬱不得誌的廉頗也想回到趙國,見趙王派人來,立馬令下人準備飯菜,一口氣整了一大盆飯,還有十斤肉。
吃飽喝足,廉頗披掛上馬,雖然須發皆白,但依然威風凜凜,是那個戰場上叱吒風雲的大將軍。
其實吃飯這段記述,我個人認為還是有可能的。
首先古人大多數比咱們現在的飯量大,就是在我們的上一代,其身體素質就遠勝於現在的人。
再就是古人的計量可能跟現在有些區彆,說十斤不一定是現在的斤。即使不考慮缺斤短兩,起碼以前的很多計量,比現在的就少一些。
到這裡說幾句題外話,我的上輩,解放前生人。在我小時候就告訴我,那時候的一斤是十六兩。所以半斤八兩在現在覺得不對勁,但那時候卻是一樣的。
並且十六兩一斤,算賬也比較麻煩。假如人家要十二兩,兩塊三一斤,在沒有計算器且大多數窮苦人家上不起學的情況下,發生五毛錢一個,一塊錢倆不賣的事,估計多了去了。
回到主題,使者從開封回到邯鄲,稟報趙悼襄王,說廉頗雖然能吃能喝,但吃頓飯跑三次廁所,明顯是老到前列腺有毛病,帶兵打仗那還不得經常拉褲子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