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姓又是一個不太多見的姓氏。
應姓主要起源在周朝。
周武王姬發分封諸侯,把一個兒子姬達封在應地,建立應國,後來這個姬姓的貴族,就被稱作應叔或者應侯。
應地位於今天的河南平頂山市新華區,應叔的後代,就有以應為姓的。
此外周朝還設有官職叫應樂使和應門使。應樂使是負責敲鼓的,應門使則是看大門的。隻不過這個大門不是普通門,而是天子專用的正門,也叫應門。和其他姓氏同樣道理,甭管是敲鼓的還是看門的,官職都不高,這些人本來沒有姓氏,其後人就以先人的職業為姓。
比這出現更早的應,是源自應龍。應龍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廣為人知,屬於神話傳說的產物。所以在黃帝和蚩尤時候,就有了應字出現。不過這些屬於傳說類的,可不可信的隻能自己琢磨。
不知道各位還記不記得漢高祖劉邦剛建國,就想請商山四皓出來做官,隻是人家淡泊名利,不願為官。
就在劉邦想廢太子時,太子府請了商山四皓出山,才使劉邦打消了這個念頭。
而當時流行著一句話,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這一老,指的就是應曜。
這裡說的應曜,隱居在淮陽山中,學識淵博卻遠離塵世,不願為官。
注意這個淮陽可不是現在的周口淮陽,而是淮陽山。
因為應曜不願意做官,所以雖然有名氣,卻沒有什麼事跡。
應大猷因為在平定朱宸濠叛亂有功,得到朝廷提拔。這哥們不但非常清廉,也能做到執法如山,並且還直言敢諫。
隻是這種人雖然受正直的大臣推崇,也很受老百姓愛戴。但是對於掌握大權的嚴嵩嚴世蕃父子來說,那就是眼中釘肉中刺了。
應大猷前期做官主要在雲南廣東一帶,對於這裡產的諸如珍珠犀牛角什麼的,人家一個都不要。卸任時候真是出行一擔書,百姓兩行淚。
因為孫繪被誣陷坐了監獄,應大猷仗義執言,凜然不懼。
嚴家父子哪能容得下這種刺頭啊,無可奈何的應大猷隻得辭官歸隱,回家種地。
回到浙江仙居老家的應大猷,大力提倡辦學,又是捐款捐物,為仙居老百姓所感恩懷念。
應姓人口約六十萬左右。
宗姓。
宗姓彆看並不多見,但卻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還是上古帝君重黎的後代有個叫羲和的,他有四個兒子,分彆掌管四嶽,大概率國家所有事都被他們哥四個包圓了。所以四嶽,也就是眾臣之首,叫宗。
到了西周建立,宗的職能發生變化,主要是負責禮部那一攤,權力相對小了很多。
不過周禮在那時候屬於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禮部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部門。這個職位的官員,叫宗伯或者秩宗,從事這個職位的後代,就有以宗為姓的。
而宗姓起源,就是在陶唐氏堯帝時候開始,到周朝已經遍地開花了。後來的宗楚客、宗澤以及現在那個叫慶後的,就是四嶽這一支。
還有源出子姓的一支。
宋襄公派弟弟子遨到晉國出訪,等任務完成後,晉君越看子遨越覺得順眼,說乾脆你也彆回去了,就在晉國安家吧。就這麼著,晉君派人去宋國抽出子遨的身份檔案,開具了無犯罪記錄證明,子遨就在晉國落戶。
子遨的兒子叫扈,改姓了伯,所以也叫伯扈。
扈的兒子伯宗,在晉國混出了頭,出任大夫。但是由於伯宗性情正直剛烈,在晉國的相互傾軋中被郤家所害。
伯宗兩個兒子,一個跑到了楚國任太宰,食邑在鐘離,就改姓了鐘離。另一個叫伯宛的跑到了現在的河南南陽,這支就姓了宗。
同樣是在春秋時候,今天的安徽樅陽也做過國都,叫宗子國。後來到了楚穆王時候,宗子國被楚國所滅,其族人後裔就姓了宗。
出自媯姓陳國還有一支,就是媯滿的玄了又玄的一個孫子,叫宗來。他的後代稱宗來氏,後來簡化為單姓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