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人不是彆人,正是徐渭的家人和好友。
他的生母,是他爹的妾,因為繼母無法生育,才有了他。但是,在他出生之後不久,他生母就被趕出了家門。
徐渭沒有親生母親的庇佑,從小就被同父異母的兄弟欺負,也被繼母欺負,因此,他雖有神童之名,卻最終入贅到了一個大明最低級的典史家裡。
第一個媳婦是潘氏,兩人倒是恩愛,結果在生下第一個兒子還不到兩歲時,潘氏時年19歲因肺癆去世。
後來,徐渭又娶了妻子張氏,生了第二個兒子。
在這過程中,他找到了生母,不顧當時的社會習俗,把他生母接到了家裡養老。
這一次,徐渭寄信給家裡,讓家人變賣家產,都搬到通州來生活。結果他大兒子徐枚認為他爹又發瘋了,堅決不同意。
最後,是徐渭在老家的好友張元忭出錢,帶著徐渭的家人,當然,是除了大兒子之外的家人,前來通州見麵了。
此時,徐渭的小兒子徐枳問出了他的問題,徐渭娘聽了,無言以對,不由得看向媳婦,臉上都是擔心之色。
張氏也是差不多,一臉憂色。
說起來,也是徐渭自己不靠譜。他雖有才華,卻不善理財,家裡一直窮得叮當響。為此,他甚至都讓兒子去投靠同族進士徐桓。在他看來,這是他為兒子找得一條出路。
但是,徐枚在那邊受歧視不如意,而徐渭卻認為徐枚不知道珍惜,為此,父子兩人的關係極差。
這一次,徐渭被禮部尚書聘請,總算有了六十兩銀子,就用這錢在家裡置辦了一些田產,然後攜帶剩下的銀子來京師。
如果按照曆史發展的話,他不想給李春芳寫青詞,又於禮法和李春芳起衝突,被訓斥,因此就提出了辭職,但被拒絕,然後他便不告而彆,結果遭到了李春芳的報複,導致他瘋病發作,才有了後麵一係列的悲劇。
不過在這個位麵上,徐渭去京師途中,被李文貴給截胡了。
徐渭給家裡去信,說他在通州拜師寫書,賺了大錢,讓家裡變賣田產來通州。
說實話,不要說徐枚不信,就是他家裡其他人其實也不相信的。隻是,徐渭是一家之主,他做出了決定,他家裡人還是要遵守的。
但是,他大兒子徐枚和他關係不好,在不相信的情況下怎麼可能變賣家鄉田產,因此就堅決不同意。
徐渭不在,當家的就不是張氏,而是長子。為此,家裡其他人根本沒辦法。
好在徐渭同樣有寫信給他的同鄉好友張元忭,建議張元忭科舉不中,就不如來通州備考,順便可以和他恩師多聊聊,長長見識,有助於他的前程。
而張元忭是急公好義之人,雖然他其實不相信徐渭信中所言,最終還是出錢帶徐渭家人來通州了。
此時,他聽到徐枳的話,便微笑著說道“無妨,俗語有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就當是來見識下世麵。有我在,通州待不下去,便帶徐兄一起回家便是。”
他年齡要比徐渭小十歲左右,因此稱徐渭為兄。
聽到他的話,徐家人都露出了感激之色。
張元忭見他們似乎又想說感激的話,便連忙搶先開口說道“天色不早了,還是敲門看看吧,要是徐兄不在這裡,還得去找客棧才行。”
徐枳聽到這話,便立刻答應一聲,走上李家台階,前去扣門環。
其他人,則都看著他,臉上帶著一些期待,還有一點忐忑。
萬一徐渭不在這裡,那他們真得是要回山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