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當暴君!
有人說趙家靠欺負孤兒寡母上位,自己得位不正,所以重用文官。
這種說法,基本上是隻讀了教科書上某一個節選事件,得出來的標簽化刻板印象,是一種孤立曆史觀。
中國曆史是一整套社會發展史,中國人極其注重曆史記錄,並且注重史料藏書。
為什麼?
因為中國人從很早就明白,史料是文明延續的重要文獻,史料中了許多坑,後代的改進,無論是民生、政治還是軍事,都需要參考史料。
所以中國曆史是一套嚴謹的社會演變史,是曆朝曆代承上啟下相互聯係的。
孤立看到宋史,是不完整的。
唐朝立國後,皇室靠門閥世家治國。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門閥世家膨脹、僵化,完全阻斷了寒門士子的上升渠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安史之亂其實是一次階級鬥爭,是邊疆投身無門的寒門士子發起的一次對門閥世家壟斷的戰爭。
安史之亂爆發於公元755年,安祿山在757年就死了,而安史之亂卻持續了八年。
如果這場叛亂隻是安祿山個人的野心,自然是會隨著安祿山的死而快速瓦解。
但其背後真正的原因卻是階級矛盾的集中爆發。
此後,就迎來了藩鎮割據時代。
直到唐末,不得誌的寒門士子黃巢在黃河邊殺光了五姓七望的千年貴族們,中國古代社會的結構突然斷了層。
傳承了千年、掌握知識的世家貴胄們,沒了。
社會的權力、道德和輿論高地,出現了真空。
於是,五代十國才進入了最血腥殘暴的亂世。
幾乎每一代的中原皇帝快速上位後,都想要重現大唐榮光,一統天下。
然而,他們都沒能解決一個問題貴族們沒了,如何治理這個天下?
頻繁的政變和戰爭,消磨了所有人的耐心,皇帝們在亂世中無法找到新的製度來填補被毀滅的舊製度。
直到趙匡胤的出現。
宋太祖能被那個人列入其中,不僅僅是他開創了大宋。
他在已經腐朽、消失的舊製度解體後,重新締造了一個新的社會結構。
這個社會結構就是啟用文人治國。
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它的背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推出大量前所未有的新政,並且結合民生、經濟、軍事、政治都一係列複雜的因素來做綜合考量。
在過去的時代,文人在帝國的話語權是很低的。
到了宋朝,如果你是一個普通農家學子,隻要你會讀書,你就能在當今天子的大殿裡做題考試,並且躍龍門。
大宋曆代的宰相,基本上出自寒門。
我們可以簡約地稱呼這個製度叫做文人精英治國。
文人精英治國在大宋朝第一次登上舞台的成效是什麼呢?
良田從宋初的295億畝,到北宋末年漲到75億畝左右。
然而,任何體製剛出來後,沒有前人的借鑒,都容易走極端。
大宋朝就是在這麼一個開創性的體製上,走向了文盛武衰的極端。
當然,這個過程中,宋太宗趙光義是個催化劑,他過分的重文而壓製武將。
這才是曆史的脈絡。
到了明清,讀書人治國已經是既定規律,所以明清基本上可以維持近三百年,中途沒有大規模內亂。
即便是後世,也沿用了讀書人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