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重視農桑是必須的。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
經過隋末戰亂,大唐戶口比隋朝鼎盛時減少了足足七成,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休養生息,才有了“貞觀之治”。
李世民親自撰寫的《帝範》十二篇,專門有一篇“務農”。
以張衍的想法,皇帝既然有千金買馬骨的想法,發下來的嘉獎就不會少。
“三十匹絹?”
聽完旨意,看到麵前堆成小山的絹帛,張川柏瞬間忽略了其他內容。
腦海中迅速劃算物價。
如今是貞觀十五年,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糧食豐收?,長安每鬥米二文錢。(1)
一匹絹約500文,三十匹絹換成糧食就是……算不過來!手指頭不夠用!
還是算豬吧!
一頭民養豬大約500文,一匹絹是一頭豬,三十匹絹就是三十頭豬。
看到三十頭豬在眼前哼唧,張川柏的喜悅變成彩虹色的泡泡,將整個人包圍。
養什麼豬啊!
還是搞發明致富快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彆說張川柏,就連張衍都有些不真實感。
江都令、屯田監、大都督府……各級官府竟然都沒有占據這份功勞。
知道官場內情的張衍明白,這裡麵有曹憲的原因……否則三郎一個小兒郎即便能保住功勞,賞賜也未必有那麼豐厚。
而除了三十匹絹,聖旨中對三郎的誇讚——“江都神童”,是更大的價值……
領完賞賜,張川柏的任務完成,可以離開官署。
他們得將這份賞賜大張旗鼓地在城內轉一圈再搬回家……不是為了炫耀,而是要讓揚州的百姓都知道皇恩浩蕩。
不過,來傳旨的官員中,卻有一人跟上來“張三郎,且慢。”
“閣下有何吩咐?”張川柏停下腳步,客氣地問。
來客拿出一封信,微微笑道“司農寺讓各地民屯推廣新農具,長安及周邊地區也開始使用。這是我相識的一位郎君王方翼寫的信,他也曾做過代耕架……”
同安長公主的孫子王方翼年僅十六,是初始版代耕架的發明者,見到張川柏版非常驚訝。
原來有人跟自己想到一處去!
知己啊!
而且,張版代耕架比王版更輕便、效率更高。
於是,小王托人捎信,要跟張川柏交個筆友。
這是送信人的說辭。
張川柏聽完笑著說“我看完信,就給王郎君寫回信。”
“不急。我會在揚州停留幾日,還有彆的公務。”來客很友好。
畢竟,皇帝都誇了“江都神童”。
張川柏走出官署,隻見外麵已經圍滿了等候的親友……有他的朋友,也有阿耶阿娘和兄長的。
官府的差役幫他把三十匹絹抬出來,親友們頓時一擁而上。
張遠誌說“我摸摸!我摸摸!皇帝賞賜的絹,和揚州的肯定不一樣!”
李善說“應該不是從長安一路帶過來的,就是從本地府庫調用的。”
帶一份聖旨過來,就地取絹。
“那也是禦賜的!”張遠誌幸福得想哭。
這麼多匹絹,阿娘要織多久啊!
夠自家交幾年庸調啊!
盧照鄰歎道“可惜三郎年少,否則可能去長安司農寺為官。”
“盧師兄說笑了!”張川柏一臉正色,“陛下賞賜已經太豐厚,再多的,我實在是受之有愧!我一個小兒郎能做多少事?改良農具,全賴鄉親們的支持。”
……阿耶在路上教的話。
此言一出,原本羨慕的親友覺得心裡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