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翊一路曉行夜宿,雖避開了戰火紛飛的主戰場,卻也時常能看到戰爭給這片土地帶來的瘡痍。
沿途村莊破敗,百姓流離失所,每看到這樣的場景,沈翊心中的憂慮便更深一分,手中畫筆也愈發沉重。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那些曾經炊煙嫋嫋的村落,如今隻剩焦黑的房梁和散落的農具;田間本應是生機勃勃,此刻卻荒草叢生,不見一絲綠意。
沈翊深知自己的畫筆或許無法立刻改變這殘酷的現實,但他仍希望,用細膩筆觸繪出百姓對和平的渴望,繪出他們在苦難中堅守的希望。
他希望有朝一日,這些畫作能被更多人看到,或許能讓朝堂之上的決策者們,真切感受到民間疾苦,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隨著行程推進,沈翊遇見了更多的苦難之人。
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瘦骨嶙峋,目光中滿是迷茫與恐懼,他們緊緊依偎在一起,試圖從彼此身上獲取一絲溫暖。
沈翊心疼不已,他放下行囊,從懷中掏出乾糧分給孩子們。
“這是我之前囤積的乾糧,你們若餓了,便拿著吃吧。”說著,他將乾糧遞到一個小男孩手中。
小男孩接過,小聲說了句“謝謝”,聲音輕得如同蚊蠅。
其他孩子見狀,也紛紛伸出小手,接過這份珍貴的食物,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沈翊坐在他們身旁,一邊安撫著孩子們,一邊迅速地在畫紙上描繪下這一幕。
一個紮著馬尾辮的小女孩,吃得腮幫子鼓鼓的,忍不住開口問道“你為什麼要畫我們呀?”
沈翊停下畫筆,溫和地說“因為你們很勇敢,我想把這份勇敢留下來。”
一個稍大些的男孩皺著眉頭,滿是疑惑“可畫下來有什麼用呢?能讓我們吃飽飯,能讓阿爹阿娘回來嗎?”
沈翊神色認真,耐心解釋“這些畫能讓更多人知道你們的遭遇,可能就……不會打仗了。”
孩子們聽了,眼中閃爍起希望的光芒。一個穿著破舊棉襖的孩子好奇地問“戰爭為什麼會發生呀?我們都不喜歡打仗。”
沈翊輕歎一聲,緩緩說道“因為大人們有了矛盾,卻沒有好好解決,就打起仗來了,苦的卻是你們這些無辜的孩子和百姓。”
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著頭,眼中的迷茫漸漸被對和平的憧憬取代。
沈翊看著他們,心中五味雜陳,又叮囑了幾句,便收拾好畫具,準備再次踏上前往南塬的路。
然而,前行的道路並不平坦。沒走多遠,天空突然烏雲密布,豆大的雨點傾盆而下,山路瞬間變得泥濘不堪。
沈翊艱難地在雨中前行,雨水打濕了他的衣衫,寒意陣陣襲來,但他沒有停下腳步。
雨幕中,他隱隱約約看到前方有一座廢棄的破廟,便加快腳步,想要進去避雨。
當他走進破廟,發現裡麵已經有幾個同樣被雨困住的旅人。沈翊禮貌地向他們點頭致意,找了個角落坐下。
休息片刻後,沈翊拿出已經有些潮濕的畫紙,小心地展開,旁邊的一位老者注意到他的舉動,好奇地問道“公子,你這畫的是?”
沈翊抬起頭,眼中透著堅定“這是我在路上遇到的一群孩子,他們在戰火中失去了親人,我想把他們的故事畫下來,讓更多人知道戰爭的殘酷。”
老者聽後,長歎一聲“是啊,這戰爭不知何時才能結束,苦了這些百姓。公子有這份心,實在難得。”
其他旅人也紛紛圍過來,看著畫中的孩子們,臉上露出同情的神色,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