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他們在排練著,那邊的第一期也是在後期製作。
時間真的是很緊張,第一期定在了十月二日,因為是周五。
這部綜藝,自然是放在周五晚間黃金檔播出。
好在拍攝綜藝和影視劇不同,不需要每天都拍攝,忙得不可開交。
一般都是連續拍攝兩期,畢竟演員的檔期太難調整了,都是湊在一起才能拍攝。
加上這部綜藝中的場景不少,場景布置也要花費不少時間。
特彆是在播出當天,可不能出錯。
央媽出品,自然是要儘善儘美。
拍攝完兩期之後,第一期也播出了,正好看看評價,也好做出調整什麼的。
李信可是很期待播出的,到時候一定會非常打臉。
不是說要封殺他,到時候那就會成為一句笑話。
在排練之前,演員們早就將台詞給記得滾瓜爛熟。
畢竟綜藝就一個半小時,還有主持人訪談時間,以及開頭和結尾。
加上劇情很多,人物也多,分到每個人身上的台詞自然不多。
最多的反而是李信這個讀書人。
所以對於其他專業演員來說,這一點台詞真的是很輕鬆。
他們又不是小鮮肉,更加不是數字演員,他們可是國家話劇演員。
場景布置好,彩排也過了,自然是開始表演。
片頭就不需要了,但是現在那一張桌子一張椅子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這綜藝叫做《典籍裡的華夏》。
翻開典籍,了解曆史,了解華夏文化,經典永遠流傳。
“1961年,湘南某學校的試驗田裡,三十一歲的農校老師袁農平,在地裡發現了一株奇異的水稻!”
隨著李信的講述,順著他的眼神方向,旁邊的燈光亮了起來。
映入眼簾的是幾個人在稻田中忙碌著。
“你們來看看這株水稻,足足有十幾個稻穗!”袁農平對著周圍的學生說道。
聽到老師的話,學生們自然是圍了過來。
觀察起老師說的那株稻穗,真的是鶴立雞群。
穗子大、米粒飽滿。
每個稻穗有八寸長,十幾個稻穗向下垂著像瀑布一樣。
“我數了一下,光這個穗子足足有兩百三十顆籽粒。”袁農平高興的說道。
這一株真的是不同啊。
60年代的高產水稻畝產也不過五六百斤,要是每株水稻都可以像這顆鶴立雞群的水稻一樣,就能增產一倍。
增產一倍的話,那可就變成了畝產上千斤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的禾下乘涼夢就實現了第一步!”袁農平感慨的說道。
“禾下乘涼夢?”學生好奇的詢問道。
袁農平就在那說了起來,這個‘禾下乘涼夢’是他做的一個夢。
夢見了試驗田裡的稻子長的有高粱那麼高,稻穗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
每個人都可以在稻穗下麵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