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我收拾行裝!”王陽明吩咐道。
“是!先生!”
兩位弟子有太多不舍,為王陽明的身體擔心,但是先生已經下定決心,他們也不好在勸,隻能是同意。
兩位弟子回答之後,也就退下了。
一個自然是為了要替王陽明收拾行李,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給李信和王陽明獨處的時間。
畢竟都是成年人了,哪裡還不懂那潛在意思。
看著兩位弟子離開後,王陽明直接詢問起來“你來尋我,所為何事?”
“晚輩是想來向先生請教,您是如何悟得知行合一的大道?”
聽到是這個問題,王陽明就開始說了起來。
王陽明年少時就因家學淵源,生出學聖賢之心。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一旁的舞台燈光亮了起來,王陽明也是適時的轉頭看了過去。
一位小孩對著一位坐在書桌前寫寫畫畫之人說道“父親,他們告訴我,父親是狀元,狀元是天底下讀書最厲害的人。”
聽到這話,這位父親笑了笑,然後開口道“守仁,不能這麼說,還有比狀元更厲害的人,那就是聖賢。”
這兩人,自然就是孩提時代的王守仁及其父親王華。
說到聖賢,王華就舉例起來,比如孔子、孟子、朱子……,他們都沒有當過狀元卻成為了聖賢。
這不還解釋了一下何為聖賢,畢竟年少的王守仁自然是不懂這個。
聖賢就是能夠領悟天道的人,是按照天道行事,能夠為百姓謀福的人。
就像是《論語》中所說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聽到這話,兒童時代王守仁立馬說道“那我要學聖賢,為天下的人謀福。”
“哈哈哈!守仁,你要做聖賢,好!”父親聽到兒子的話,自然是非常的高興。
老年王守仁則是緬懷的看著這一切,也有對父親的思念。
那邊的帷幕黑了下來,李信也是看出了王守仁的心情,緩緩說道“孔夫子十有五而誌於學,您十二歲就立誌學聖賢了。”
聽到李信的話,老年王守仁笑著說道“我那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畢竟那時候才知道什麼是聖賢。
話說回來,立誌要早,誌向要高,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後來王守仁就隨父親去了京師!
他在學堂念書興致極高,學到一些道理,就想著去檢驗。
聽到王守仁的述說,李信詢問道“那應該是最早的知行合一了吧?”
“對!為了推究事物的道理,我曾經七日七夜不吃不喝去格竹子。”
隨著王守仁的話音落下,又一舞台帷幕開啟,燈光亮起。
也不需要解釋什麼,大家自然知道目光該看向哪裡。
手下看到的就是一片竹子,還有在竹林中的兩位少年。
一位少年正津津有味的看著竹子,還有一位稍胖的少年打起了瞌睡,還有些不舒服的哼哼唧唧。
那認真看著竹子的少年,被胖少年吸引。
關心的詢問起來“錢友同!錢友同你怎麼了?你快醒醒!”
“守仁!我現在看什麼都是綠的,我看你的臉也是綠!”
聽到錢友同的話,大家都是不自覺的笑了起來。
還好是看臉是綠的,要是頭發是綠的那就不好了。
當然了都是小孩子,綠點也沒什麼。
隻是成年人聽到頭發有點綠,總是不會太得勁。
“啊,錢友同你沒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