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男一本來是同一個人,但因為善麵與惡麵的人格分裂般的設定,他在劇中其實是類似紅與藍這種一人分飾兩角的存在。
因為太過極端,嚴曼琳便很乾脆的將他打為了男二。
嚴曼琳哼了一聲,
“女一的角色很好找,這種天真善良傻白甜的角色,即便沒有湯玥也可以有彆人,但女二要演出那種高冷智慧和生活小白的反差,可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這很考驗年輕演員的演技,如果演不好,這部劇就幾乎毀了一半。”
“所以你絕不許把她拿去做人情,我會嚴格把控,有絲毫不合我心意,我不會讓她進組。”
如果單純隻是魔法少女拯救世界的本土化,有什麼意思?
這樣的劇實在是太多了,觀眾都看得厭煩了。
此時嚴曼琳想要表達的是,兩種不同文明的衝突。
玄學和科技的矛盾。
這種碰撞所帶來的樂趣。
一般來說,當把故事放在具有奇幻元素的校園背景上時,玄幻的那方通常對科技有一種碾壓。
是的,如果在其他方麵,或許有科技勝過玄幻的可能性,但這偏偏是校園劇,能指望校園距離有多少高科技?
在嚴曼琳的設定中,女二就是科學的代表,是科學虔誠的信徒。
在她的世界觀裡,一切妖魔鬼怪都是封建迷信,是蒙昧的古代人無知的幻想,可以用科學來解釋。
而因為她的知識涵蓋特彆的廣闊,一些普通人無法自圓其說的,在她這裡都能找到解釋,也就是所謂的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女二是真的能夠找到一條邏輯鏈相當完整的量子力學的。
相反,女一作為一個初入玄學不久的新人,她在自己領域的涉及度是不如女二的。
比如說女一在玄學,她可能隻有三。
而女二在科學卻占據到了七八,甚至是九。
這種程度上,女二對女一形成了一種碾壓。
這在嚴曼琳看來,生活在科學國度的觀眾是很有代入感的,同一時刻,站在上帝角度的他們又清楚整個世界的設定是存在玄學元素的,他們又對女二有一種優越感,迫切的想要看到女二唯物主義世界觀破碎的那一刻。
這就是一種期待感,把觀眾的興趣高高的吊了起來。
這是嚴曼琳的作品中一種非常常見的特性她很會留鉤子,讓人欲罷不能。
但往往又會產生一個缺點,那就是她的思維太過跳躍,反而讓觀眾看不懂了,好像隨時隨地都能找到邏輯上的錯誤,然後拚命的反駁對方。
甚至就連嚴曼琳自己,當她想表達的因素太多,所展開的觀念太過宏大,而僅僅目前的篇幅還不夠她講清楚的時候,就有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毛病,那就是邏輯不能自洽。
形成了一種表麵矛盾。
於是就有了這種兩極分化的評價。
嚴曼琳顯然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寫了多年的劇本,跟了眾多劇組後,她逐漸的找到了這種平衡點,找一個足夠老道吃透市場、能穩定的把自己拉回主線的導演,和自己一起監製這部劇完成。
這個導演,就是現在坐在她身邊的這一位,柏林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