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士出身,當時能識字就是大人物,加上多年的研究,對易經,象卦非常精通。
他就是個學者,至於其他吹捧,都是傳說故事而已。
不過一個真正的學者也是值得尊敬的,趙德昭立即洗漱更衣,換了一套禮服進宮。
剛進文德殿,就看到不少內侍都在廊簷下聚堆,顯然對陳摶都非常有興趣。
“皇子德昭駕到……”
頃刻,孟寬從殿內迎了出來,滿臉笑意地虛引示意。“二哥兒來了,快進……”
文德殿是皇帝接見外客的主要場所,很少處理政務,平日比較冷清,今日卻人滿為患。
一人一張漢榻,殿內坐滿了大臣,一個個都仿佛是小迷弟。
陳摶出生在871年,如今已經是966年,他已經活了九十五歲。
這樣一個長壽的老道,在這個時代,跟神仙差不多了。
頂頭的羅漢床上,左側坐著趙匡胤,中間隔了一個案幾,右側坐著一個鶴發童顏的道士。
不用猜,這個鶴發童顏的老道就是陳摶。
趙德昭在大殿門口長揖一圈,向諸位大臣行禮,隨後龍行虎步地走向了趙匡胤。
而原本正在講道的陳摶此時也停住了嘴,望向了比常人高出不少的趙德昭。
趙匡胤笑道“道長,此乃我子德昭,《長生練氣訣》與《人參固本丸》,都是他得授天機所獲。”
陳摶轉頭問道“他今年方才十五?”
不等趙匡胤點頭,他又歎道“真龍下凡,吾不及也。”
趙匡胤又欲開口,陳摶歎道“陛下,逆天改命,老道也看不清,更不敢看。”
“是福是禍?”
陳摶沉吟了一下方道“是福不是禍。”
趙匡胤心滿意足地點了點頭。
趙德昭來到儘頭的台階下,先跟趙匡胤平揖,又跟陳摶長揖到底。“見過爹爹,見過道長。”
見趙德昭行兩種不同的禮,趙匡胤故意笑問“何以薄我厚彼?”
“爹爹日常見,道長不常見。孩兒禮敬道長,敬的是歲月,敬的是學識。”
趙匡胤哈哈笑了起來,示意內侍搬來一個漢榻,放在自己腳邊。“上來坐下聽道長講經。”
趙德昭登上五層台階,又跟陳摶行了一禮,這才坐上了漢榻。
漢榻有些像後世運輸公司運貨的卡板,隻是小一點。一般都是六十厘米到八十厘米的正方形木座,高約十五到二十厘米。
大臣們一般都是跪坐,不過趙德昭不習慣跪坐,選擇的盤腿坐。
這也不離經叛道,以為武將一般身著盔甲,大部分也是盤腿坐。
陳摶跟趙德昭笑著點了點頭,又正容起來,開始講經,講的是《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經義。
自漢代河上公批注《道德經》後,讓《道德經》變的通俗易懂,道德經也成為道家最主要的,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經文。
這個時代,隻要是讀書人,人人都能說幾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經義。
但是,陳摶將《老子》,《列子》,與《周易》的中心思想結合了起來。
他以“通”與“易”相論釋,從萬物形體生成變化的開始,探績萬物之“原”,從意義上將二者融合起來,
最後,用他最熟悉的“象數”闡釋他創作的《無極圖》中,這個“原”被概括為“複歸於無極”的意義。
他的學術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學為主,兼融道家易。
從《道德經》書中思想立意,用《周易》卦爻變化的節序性、規律性來總結。
將人的道法自然追求看作是具象個體變化的本質,而具象個體變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規律性和節序性又是虛無自然道體的內容和顯現。
從而以體用的方式貫通人與物,溝通形上與形下,為道教修持確立形上的本體依據,也為形上的道體奠定形下的現實的、物質的基礎。
做到既“窮高極遠”,又能落到實處。係統地構築起人生成及修煉的理論體係。
這種把數學,哲學,宗教,政治,科學的融合,與人的存在和追求結合起來,給人生增添了更深沉的意義。
隻要是能聽得懂的人,聽的如癡如醉。當然,不懂的人,就猶如就聽天書。
趙德昭當然聽得懂,並且很熟悉。因為他在明朝創立的真理教,其核心思想跟這種思想很接近。
不同的是,陳摶對科學,政治,隻是蜻蜓點水,把數學當做外部工具,更注重宗教和哲學思想。
而真理教卻恰恰相反,把科學當做中心,數學作為基礎,極力淡化哲學與宗教。
見大臣們聽的癡迷,趙德昭心裡又有了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