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今天登基了嗎!
第一百五十三章囤鐵造兵器
趙盈環胸,好整以暇打量著孔如玏。
他盤腿坐著,她站在一旁,足夠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看他。
其實從他轉醒,再到黃氏和孔承仁進到這間屋子裡來,孔如玏大多時候都是麵不改色的。
他神情始終淡淡,就連說起三日自查無果時都未見多大的情緒波動,然則此刻……
他眸色沉沉,麵色凝重,分明在狐疑思索著什麼,又不肯直言。攫欝攫
趙盈沉聲問道“你想說些什麼嗎?若還是不想,就隻管好好休息,三日之期已到,接下來就是孤的本事了。”
“不——”
她的本事是什麼,孔如玏心裡有數。
他麵上閃過痛苦“我能和殿下單獨談談嗎?”
趙盈往後退了半步“孤奉旨欽差,小宋大人他們也是奉旨隨行,黃夫人和大公子到外麵候著吧,餘下的,孤不能答應你。”
孔如玏微怔“殿下……”巘戅a戅
他抬眼,見了趙盈眼底的漠然,才住了口。
她是不在意他開不開口的。
畢竟以她的本事,大概是有足夠的自信能叫他不得不開口。
眼下還願意給他留三分薄麵,他若不知好歹,得寸進尺,那便連最後這三分也沒了。
孔承仁似有話想說,剛想跨步上前來,被徐冽橫出長臂攔下。
他低聲叫爹,孔如玏衝他搖了搖頭。
黃氏那裡捏緊了手上一方素色湖絲帕子,咬緊牙關,同孔如玏四目相對,終是妥協下來,攜著孔承仁與趙盈辭過禮,轉身出了門,同府中眾人一起,侯在院中。
徐冽替趙盈把椅子往前挪了挪,就挪到她站定的地方,她順勢坐下來“你想跟孤談什麼?”
“殿下手裡那塊玉佩,是大郎的。”
他可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此話一出口,如平地驚雷一般。
薛閒亭鬢邊青筋凸起,還是宋懷雍在他手背上強按了一把,他才生生壓下胸腔處湧起的怒意,沒有開口責問。厺厽afoto厺厽
一旁沈明仁見狀,清冷著嗓音道“所以當日孔逸成喬裝入京,買凶刺殺殿下,是孔承仁授意的?”
“不是!”孔如玏一時拔高音調,卻也不看他,隻急急忙忙同趙盈解釋道,“那玉佩是我交給孔逸成的,但是另作彆用,而且當日我也並沒有欺騙殿下。
孔逸成離府,的確是往蘇州去做生意,隻是那筆生意,不是替我們家做的……”
他的言外之意,趙盈聽懂了。
她左手食指的指尖一遞一下輕點在右手的手背上,一直等到孔如玏話音漸次弱下去,後話不肯再說,她才問道“你把孔承仁的玉佩交給孔逸成,是讓他代表你們家去蘇州替彆人做生意,孤沒理解錯你的意思吧?”
孔如玏點頭說沒有。
宋懷雍眯了眼盯著他多看了兩眼“替何人做何生意,要你取了孔承仁這樣貼身之物做信物?”
“他……什麼都不知道。”孔如玏長歎一聲,“那筆生意,是替孔如勉做的,不,不如說,是替大皇子和淑妃娘娘做的。”
他這麼多年來,竟果真與京中有聯係!
趙盈就覺得哪裡不對勁。
而且這間屋子——
怪道一進門她就覺得眼熟。
孔如勉的國公府,她年幼出宮時也曾去赴過一兩次宴,孔承開的長子比他們大不了幾歲,小時候和薛閒亭也還算能玩兒到一起去,幾個小孩子宴上坐不住,他就領著四處瞎逛。
這屋子的陳設布局,像極了孔如勉的小書房。
“國公府的二進院裡,孔如勉在西北角有一個小書房,你九歲之前,住在那裡嗎?”
孔如玏顯然也吃了一驚“殿下怎知他的小書房?”
趙盈沒回他,也沒說話,靜靜的等著他的答案。
他抿唇,自知多此一問“那原是我的書房。”
這就是了。
趙盈長舒了一口氣。
懸著的那顆心,稍稍落回肚子裡一些。
“你麵上幾十年不與京中往來,不同國公府的人打交道,外麵多少人說你是恨透了國公府,原來都是裝樣子給人看的嗎?”
孔如玏卻沉默起來。
這份沉默在眼下這個時候太不合時宜了。
但透露出的卻是另外一種訊息。
趙盈明白,宋懷雍他們也明白。
沈明仁便把話接了過去“你是真的恨他們,但卻還替他們做生意?”
想來這生意,不會是什麼能見人的,不然何必要揚州孔府出這個麵,還要拿那樣的信物為憑才行,要不會惹麻煩上身,孔如勉或是孔承開自去談便是了。
薛閒亭眼珠一滾“你究竟替他們做了什麼生意?”
事到如今,沒什麼好隱瞞的了。
孔如勉深吸口氣“蘇州的礦產開采,是齊家在做的,我每年出銀子,從齊家手上買下一部分的鐵礦所得,齊家靠這個賺了不少錢,鐵礦、銀礦,甚至是金礦,他每年開礦所得的量,報給戶部的都不實。”
他嗓音悶了悶,側目又去看趙盈“鐵礦可做何用,殿下知道嗎?”
鐵礦可造兵器,她當然知道!
“這是什麼時候的事。”趙盈麵色鐵青。
孔如玏見狀便知她心中了然,收回目光也低下了頭“大皇子七歲那年開始的,至今有十一年了。
孔如勉這個人,心思重,城府深,每年也隻買一點,但十一年下來,那些送到他手裡的鐵礦,我曾粗略算過,若全造成兵器,已經可以供養八千餘人的軍隊了。”
趙清今年才十八!
如果不是這次出事,事情牽扯到揚州孔府,她查到孔家頭上,照孔如玏這樣買下去……
攫欝攫。平均一年所得可供八百人,若再過十年,趙清手上造出的兵器就差不多可以供近兩萬人作戰。
怪不得前世他自去了涼州軍中,越發在軍中如魚得水!
昭寧帝雖是殺伐過來的皇帝,卻並不是個重武輕文的,相反的,大約是登位之初兄弟叔伯興兵作亂的太多了些,他對軍中便更寡淡。
這些年軍餉克扣,軍糧不足之事屢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