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歎息聲響起,那個聲音再響。
“爾為何流落至此?”
“餘十二月十五奉始皇帝之命出海,借季風一路東行,一路經曆風暴,迷途,等諸多變故,元月七日至扶桑!”
“因船隊損失甚重,又不曾發現仙山,都尉櫫不欲返秦,亦不願再隨吾出海,欲領軍士並三千童男女自立於扶桑。”
“櫫欲殺餘,餘僅得一船人逃歸大洋,欲窮東海以訪仙山。然月前,遇龍吸水,餘之大舟撞礁石破碎。幸存之人不得不改以馬船為座舟。”
“然過數日,餘牽星失誤,誤入吞舟魚群,龍吸水後殘餘之數十人儘入魚腹。餘之衛士冒死跳下與巨魚搏殺,餘僥幸獨活。”
縱使是在昏迷中,徐福亦忍不住痛哭流涕。
他隻覺得無儘的疲憊湧上心頭,滿腔的委屈與不甘,不知道向何人訴說。
他乃是琅琊人氏,自小便在海邊長大,聽多了仙山的傳說。
隨後他又師從於鬼穀子,學陰陽,學符,學術,於琅琊地頗具聲望。
始皇帝二十七年,大召天下方士。徐福雖然亦知丹術,然而他所喜的乃是觀星,精通牽星之術。而生平最大的願望,便是出海尋訪傳說中的仙山。
故始皇帝二十八年,徐福離開琅琊,應召入鹹陽。隨後便向始皇帝進言,欲尋訪海上仙山,找神仙求藥。
仙山的傳說在琅琊流傳已久,琅琊縣鄉民口口相傳,繪聲繪色,皆言祖上曾見過海中仙山。
其中既有高懸於天上的,亦有天氣極其晴好之時,於琅琊台,珠山等高處看到海中極遠處隱約露出的仙島。
旁人聽過便罷了,然而徐福不同,他學陰陽,知牽星!
牽星裡有一個關鍵的知識,那便是看星星高度,與地平線形成的夾角,來確定方位。
故此,徐福雖然作為秦人,尚且不知道腳下乃是一個大球,有曲麵,亦不可能理解這種理論,但是這並不妨礙他運用角度這個關鍵因素。
便如琅琊人出海打魚時,岸邊之人若是一直盯著看,會發現漁船前行一段距離後,船身就開始隱沒在水線之下。
隨著漁船漸漸進入海中,若是天氣晴好,便可見到漁船一步步徹底隱沒到水線下的景象。
此時若是登高,又可以重新見到整艘船。
船如此,那麼仙山,是不是亦如此?
若是海上仙山距離琅琊台甚遠,那麼無論天氣如何晴好,它都在水線之下,根本不可能為琅琊人所看到。
而既然能看見,說明仙山距離琅琊並不遠,就在琅琊外海!
而且極有可能,就在琅琊外海百五十裡範圍!
這是徐福根據牽星術算出來的,對此徐福很有信心。
而事實亦驗證了他之猜想。
隻可惜,終究還是功虧一簣。
一路上風暴,巨魚吞舟,龍吸水,疫病……
原本皇皇船隊,最後僅僅隻剩徐福一人以生螃蟹為食,掙紮求生。
曆儘千辛萬苦,他終於見仙緣。
然而,卻不得靠近!
……
說話的,自然是秦天。
他方才問徐福時,用了一點道音,而且他本身就已經通命術。雖然不到一眼便看透一人前世今生的天人之境,但是確保無人可以在他麵前撒謊還是沒問題的。
老實說,他亦有一絲好奇。
作為穿越者,秦天本就記得徐福東渡的曆史知識,而他此次至琅琊,曾聽起鄉民談論起徐福出海之事。
當是時,近十巨舟橫列,帆影遮天蔽日。
三千童男女皆身著白衣,徐福亦是峨冠飄飄,頗有仙人氣象。
沒想到數月之間,便淪落到如此地步!
他此時負手立在馬船船頭,看著已然昏迷的徐福,目光之中,頗有感慨。
方士之屬,來源於昔日楚地之巫。
而楚巫乃是學古之神人天人遺法,雖然隻是鬼神小道,然而歸根結底,和煉氣士亦算是同源,畢竟都是修天人之道。
隻可惜末法時代來臨,煉氣士於大秦僅僅隻剩下秦天一根苗裔,而巫之後裔,方士,亦已經日薄西山。
連他們的道統都已經失去了,從原本的天人正道,轉而成了尋仙!
甚至於尋仙亦不可得,變成了招搖撞騙之徒!
侯生之流如此,徐福亦如此。
然而此時此刻,秦天卻發現,自己似乎誤解了徐福,天下人亦誤解了徐福。
徐福,居然是一個虔誠求仙的真方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