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全義沒好氣的瞪了趙洵一眼:“為師可是會觀心術,彆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為師沒有那麼小肚雞腸,再說道門也不像是佛門那麼狹隘,按照規矩你算是俗家外室弟子,即便跟了山長做弟子也無妨的。”
趙洵被吳全義直接戳破心思,一時間直是尷尬極了。
他撓了撓頭,無奈笑道:“那恩師是什麼意思?徒兒愚鈍,還請恩師明言。”
吳全義歎了口氣道:“為師的意思是,你要考慮好是拜入山長門下,還是走朝廷科舉這條路。”
稍頓了頓,吳全義接道:“有道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雖然我們修行者不太認同,但讀書人在朝堂上確實是最吃香的。仔細想想也很正常,武夫雖然力拔山兮,但畢竟朝堂是個比拚嘴皮子的地方。他們說不過讀書人,就沒有話語權。所以如果將來你想要混跡朝堂,為師建議你還是選擇走科舉這條路。如果你將來想行走江湖,那麼加入書院成為山長的弟子就是最好的選擇。”
吳全義講的很開誠布公,沒有任何藏私。
趙洵聽了很是感動。
很顯然,不管趙洵最終選了哪一條路,吳全義都會選擇支持他。
這是一種怎樣的博愛啊。
當然,猛然讓趙洵做出選擇確實很難。
大周朝的科舉製度與明清科舉有較大不同,明清時代的科舉是縣府院,鄉會殿六級,而大周朝的科舉是發解試、省式兩級。
大周科舉考試生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
大體來說由國子監、州縣學等官員推舉的考生叫做生徒,未經官學推舉而經過州縣選拔考試脫穎而出的稱為鄉貢。
生徒等於跳過了兩級州縣考試,鄉貢則得老老實實的一級一級的考過來。
發解試又可細分兩級,即縣、州試。考中者稱為舉人。因州試在秋天舉辦,又稱秋闈。
這些鄉貢舉人和官學推舉的考生一道參加有尚書省和禮部主持的考試,稱為省試或禮部試,因其在春季舉辦又稱為春闈。
春闈登科者經過吏部銓試即可做官。
趙洵發現大周的這一套科舉製度和唐朝科舉十分相似,而且大周朝科舉不糊名,沒有殿試,所以存在更大的徇私舞弊可能。
到底還是世家統治的時代,和流官治天下那一套有本質區彆,世家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
趙洵前世是一個科班出身的文科生,研究的是古典文學,對科舉考試要求的那一套儒家經典相對比較熟悉。
但那也隻是相對啊,放在後世趙洵或許可以依靠胸墨揮斥方遒。但放到了大周朝,跟從小開蒙讀書的土著比起來,趙洵這點墨水就有些不夠用了。
趙洵靠著詩詞儲備或許可以贏得一個才子的名頭,但真要靠著儒學儲備登科及第,那個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趙洵覺得還是不要冒險了。
再者,趙洵已經是不良人,算是有了官身。如果將來再考一次科舉,經過吏部的銓試,顯隆帝該怎麼安排趙洵工作?讓他身兼多職?顯然不太合適。
相較之下,加入書院就沒有那麼多顧忌了。
很顯然,山長已經很看好他了,如果趙洵在曲江詩會再一鳴驚人,加入浩然書院拜在山長門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經由一番細致的比較,趙洵心中已經打定主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