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貿生涯!
自首飾進出口公司成立以來,公司的業務就是兩條線,一個是出口,一個是貨源。由於大環境的原因,這個行業就是中央出錢收購工廠的產品,花光一年的預算,就算完成任務,名曰完成收購計劃;工廠呢,則是根據上級要求完成產值,即銷售額,名曰完成產值計劃;因為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不能賣給彆人,所以生產什麼,我們公司就得賣什麼,名曰包購包銷;生產的東西到了公司,賣不了怎麼辦?形成庫存,庫存多了,等著總公司核銷,換句話說就是將100萬的庫存商品東西不變,但金額變成80萬,20萬算總公司替你貼補了。
這樣“兩張皮”的狀態一到如今,隨著1972年尼克鬆訪華、中日外交關係的建立,尤其是美國解除了對中國的貿易禁運,此時的外貿形勢,一片大好,求大於供的形勢愈發突顯,多年的庫存已告售罄。由於公司內的組織結構,導致有訂單不敢接;又由於產銷脫節,責任不清,耽誤工作;而工廠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反饋而無法適應新的外貿形勢;在此情況下,醞釀多時的公司體製改革,在我從廣州回來不久後,終於實施了。
1縮小出口科權限,不負責出口業務,隻管外事接待、聯係宴請、組織小型洽談會、收集材料等;
2撤銷貨源科;
3在此基礎上,按品種組建業務科;
4業務一科即金首飾科,負責公司金首飾及與金首飾有關的原料(黃金)寶石等材料得進、銷、調、存;
原貨源科長程得忠任一科科長;
原貨源書記劉鳳鳴任一科書記;
原貨源劉秀榮任一科副科長;
5業務二科即銀首飾科,負責公司銀首飾及與銀首飾有圖案的原料(白銀)、各種玉石原材料的進、銷、調、存;
原出口科張馬鴻起任銀飾科長;
原業務組領導呂希翼任書記;
6業務三科即玉石科,負責公司得玉石首飾,主要是項串、彆子、掛件和各種為金、銀首飾製造所需要的半成品的進、銷、調、存;
科長是原貨源科副科長張遂昌;
何元利是副科長;
書記是從燕化調來的一位原轉業軍人;
7業務四科即東壩原班不動。這裡多說兩句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國內可收購的東西越來越少,可改製的翠件就更少了,無奈之下已將過去的鍘頭都挑了好幾遍了,但還是原料不足;國外進口原料那更是杯水車薪,漸漸的,四科已是人浮於事,不好管理。而各方麵商品的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國內工廠受到體製約束,生產力不能擴大。從宏觀上講,求大於供日益顯現,而廣大農村的生產力和勞動力則散落在田間道邊,尤其是婦女勞動力更適合外貿貨源的發展,並且農村有三個有利條件一是在北京郊區和河北地區有許多在1962年疏解城市人口時回鄉的手藝人;二是北京的許多工廠因勞動力不足,便把不是特彆關鍵的工序的活轉移到了農村(工廠叫外加工),三是我們公司四科有許多老同誌本來就是青山居的商人或手藝人或開作坊的,現在乾起過去的活,那絕對是輕車熟路。鑒於情況的變化,四科已有一大部分人轉為發展農村加工首飾公司需要的商品的組織者或當師傅了。
這次改革還改出了組級級彆、科級待遇的兩個組一個組是原來的翠鑽組,工作如舊,組長由公司任命原在香港德信行工作的我方派駐人員孫廣佑;另一個組是以老徐為組長的機製組,這個組的組成、發展的成績,待以後再細細介紹;其他科室基本不變。
我被分配到了三科,張遂昌是我的直接領導。此科分為
一是下廠組組長王研一(管四科東壩業務的),李光宇、張富錦共同負責北京玉器廠、北京象牙廠、北京骨製品廠、北京調漆廠、北京料器廠。李光宇主要負責玉器廠;張富錦負責其他;張叔英、魯紅俊負責外埠。張叔英主要負責河南、南陽、淅川、鎮平等地的淅川玉、河南玉製品的業務,湖北玉器廠鬆石及鬆石製品的業務,還有江蘇、淮安、南京的瑪瑙、雨花石等業務;魯紅俊則側重三河、永清的桃核雕刻業務及齊齊哈爾瑪瑙的收購業務;
二是業務組,成員由原出口科的業務員分配而來,負責聯係客戶、在京談判、交易會事項等;
三是商品組,負責商品報價、在京看貨、籌備交易會事宜等;
四是作價組,負責將從各工廠收購上來的成品,和從東壩調來的成品、舊貨,作出出口價,轉到三科的倉庫;
五是分級組,負責將從工廠收購上來的鬆石扁子,按規格分級,滿足客戶按公斤購買的要求後,調到東壩繼續加工。
北京首飾進出口公司的這種體製一直持續到破產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