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遷武周!
膠囊的概念是由陳楓提出來,但如何製作空囊還要白雲子來操作。
白雲子是煉丹高手,也是手工大師,其先鋸了一塊寸厚木板,一麵刨平,並用小鑽鑽了數個粗細深淺皆不相同的洞,隨後又用砂紙在洞內打磨平滑,如此,模具製成。
接著將熬製好的明膠往洞內注入少許,最後用不同粗細的筷子插入洞中,擠壓定型明膠。待膠冷卻,又用刀劃去洞口邊緣溢出的膠皮,可當想取出明膠半囊時,卻發現半囊難以扣出,等好容易扣出來,囊壁已有破損。
但半囊形狀已經類似後世膠囊模樣,並且有兩顆一粗一細的半囊居然正正好好地在開口處合二為一!
實驗證明,大唐在現有技術上完全可以製作膠囊,雖然囊壁厚薄不勻且外壁粗糙印有木紋,但這是小問題。目前主要問題是半囊冷卻變硬之後,難以取出,硬扣則容易損壞囊壁。
於是眾人坐在一起集思廣益。
“我看不如分做兩板,一板為底,一板鑿洞,兩板合一後再壓模定型,待膠冷卻,直接拆開兩板即可!”
有人出了一個改進的主意,其他人一聽在理,於是說做便做。做成之後,發現好取了不少,但明膠嵌在木洞內壁上,仍要花不少功夫才能完整取出。
“做三板合一如何?一板仍為底,另一板沿洞一分為二,刨平側麵,再合二為一……這樣分拆豈不是更易取出?”
言之有理,又重新製作模板來。
果然,待半囊冷卻,在分拆木板之後,僅需敲幾下,便將半囊取出。
大問題解決,小問題又出來了。
“膠囊外壁粗糙不平,又該如何是好?”
眾人又觀察思考起來,隨後有人回道:“用青石製板能否可行?木板有紋,明膠有水,擠壓定型,囊麵必然粗糙。若將薄青石板一分為二,表麵拋光,使其嚴絲合縫,並鋪合二為一,在接縫處鑽洞。如此應比木板更好用。若嫌石板易碎,則用金、銀、鐵板代替亦可,不過多花費些錢罷了。”
兩日之後,白雲子請石匠和木匠做出製作膠囊的模具,模具由兩塊石板和一塊木板組成,一次壓模可出二十枚膠囊。
隻是因膠囊開口小,蒜精又是粘稠油狀,灌注的時候卻發現極不方便。
陳楓便要白雲子去打製針管。
針管的製作卻需要手藝人了,白雲子請了個老手工匠人,一共用半天功夫便做出三根針管。
三枚針管長兩寸,內壁貼金箔,外縫填錫焊,粗的如鐵釘,最細的同鵝毛管粗細。
陳楓見最細的也比後世獻血時用的針頭粗多了,隻好啞然失笑。
這三根針管用來將大蒜素灌注進膠囊裡還行,用來注射人體的話,恐怕會嚇跑不少人,反正他自己肯定不敢用。
匠人見主家顯然不滿意,便陪笑道:“此針不比銀針,不僅鐵硬,還要空心,最難卷曲。當然諸位若不急用,老朽再多費些精力花點功夫,做出個半分(1分約333粗細的,也非登天難事。”
這人一番表態,陳楓如何聽不明白,無非是多要點工錢便是。
“你隻管做,越細越好,工費自然不會虧待你。先給你百錢作為定金,做出樣品就送過來,若讓我滿意,則批量定製,今後隻需做針管就夠你忙活一輩子!”
一百錢能買兩百斤米,對於普通平民來說足夠一家子一個月生活開支。
匠人聞言立刻眉開眼笑,便拍胸脯保證如何如何。
有了針管,接下來便要做針筒和活塞柄。
白雲子挑了根手指粗細的竹管,先在竹節頭按針管粗細,鑽了一個孔,接著用圓口鏟將內壁儘量鏟圓,隨後用砂紙和牛皮打磨拋光,使竹管內壁儘量光滑。
又鋸取了一塊半寸厚的泡桐木,按竹管口徑切成一個下細上粗的的圓柱體,最後在粗頭黏上木棍,便製成活塞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