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威儀!
準確的說,是作為開國之君,準許發行三銖錢的‘罪魁禍首’,劉邦很可能因此君威大損!
道理再簡單不過少府熔鑄三銖錢,是劉邦親自下的令;少府花三銖錢去購買市場上的物資,也是劉邦在背後撐腰。
少府在每一枚三銖錢的正麵文上‘半兩’二字,也同樣是劉邦下的令!
為了使這種三銖重量的‘漢半兩’合法具有十二銖的麵值,劉邦甚至曾親自頒布詔諭,為三銖錢的麵值背書!
這也就意味著三銖錢是否存在,幾乎是與‘劉邦究竟有沒有犯錯’完全劃等號的。
如今,三銖錢雖然已經徹底失去購買力,但隻要他還存在,朝堂也沒有正式廢除,那劉邦在‘三銖錢’的問題上,就沒有‘犯錯’這麼一說。
但若是朝堂經過商議,得出‘三銖錢應該廢止’的結論,甚至天子劉邦自己下令廢除三銖錢,那這個舉動所暗含的政治意義,可就非同小可了。
朝議得出‘三銖錢應該廢止’的結論,意味著長安中樞通過商議一致認為天子劉邦,當初就不該發布三銖錢!
若是劉邦自己下令,那更嚴重。
——天子承認自己犯錯!
在後世······
準確的說,是在曆史上的漢武帝劉徹晚年頒布罪己詔,到之後的兩千年時間裡,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許是值得歌頌、讚揚的美德。
但在漢武帝劉徹的祖父劉恒,都還隻是個年僅七歲的孩童的當下,天子,是絕對不能犯錯的!
或者說天子無論如何,都絕對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
尤其是作為劉漢開國皇帝、一朝之始祖,劉邦無論如何,都絕不能有任何涉嫌‘承認自己犯錯’的舉動!
至於如今的漢室,為什麼會有這種‘天子不能犯錯,更不能承認自己犯錯’的政治背景,其實要追溯到上古時期,發生在幾位聖王之間的往事上。
——聞舜之賢,堯嫁女娥皇、女英為舜之妻,又親觀舜之才能足二十八載,方禪位與舜;
——聞禹之才,舜不私而惡之,將亡而禪位與禹。
這,便是即使是在後世,都被華夏民族口口相傳的佳話堯舜禪讓。
現如今,天下雖早已告彆了堯、舜所在的上古時代,經曆姒夏、殷商、姬周,乃至短暫的嬴秦,而迎來了劉漢統治的封建文明,但曆史的巨大慣性,仍在社會的方方麵麵,影響著華夏民族前進的道路。
尤其是在金字塔越靠近頂尖的位置,這些膾炙人口的上古佳話,便具有愈發強大的影響。
而在這個官員張口就是一句‘致君堯舜上’的時代,即便‘帝位世襲’已經成為了共識,但禪讓製度所具有的‘以人為本,任人為賢’的特性,仍在散發的自己的光芒。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當今太子劉盈,自是早在劉邦尚為漢王之時,就已被立為王儲;之後劉邦鼎立漢祚,即皇帝位,劉盈也是順理成章的完成了從‘王太子’到‘皇太子’的轉變。
‘天子百年之後,太子繼承社稷’,也已是天下人的共識。
但即便如此,待劉邦病重臥榻,行將就木之時,按照當下的政治背景,也依然會裝模作樣的說一句朕雖然比不上堯舜那樣的聖王,但也願意效仿聖王的舉措;現在朕快死了,如果有可以繼承皇位的賢者,能被百官公卿推舉到朕麵前,朕會把社稷禪讓給他的。
聽到這句話,朝臣百官自然不會傻到當真,而是會‘誠懇無比’的勸道陛下,放眼整個天下,再也沒有比太子更賢明的人了,隻有讓太子繼承皇位,天下才能變得更好。
到這時,劉邦再震驚無比的問一句‘當真?’,待百官再重重一點頭,才會‘不情不願’的說既然大家都覺得,太子就是天下最賢明的人,那就讓太子繼承朕留下的江山吧。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這樣的政治作秀,會顯得非常虛偽。
但有了這麼一層‘民主推薦’的程序,明明是靠世襲得以繼承皇位的儲君,就會在不明真相的天下人心中,留下一個‘當今天下最賢者’的印象。
‘天子’的神話光環,再加上‘當今天下最閒者’的道德光環加身,繼登九五的儲君,才能穩坐江山,確保社稷無虞。
至於漢武之後,‘天子道歉成風’,不過是因為世宗劉徹一張罪己詔,將禪讓這層窗戶紙給捅破,將‘皇帝也是肉體凡胎,而不是聖賢’的真相,毫無保留的披露在了天下人麵前而已。
而在如今,尚還未曾見過罪己詔,仍舊默認‘天子,天下最賢者為之’的漢初,天子犯錯,依舊是不被政治環境允許的。
犯錯都不行,承認自己犯錯,那就更不可能了。
甚至誇張點說劉漢天子,即便犯了錯,也必須學著後世的曹老板,擺出一副‘知錯改錯不認錯’的姿態。
這,才是劉邦在聽到蕭何明說‘請廢三銖,禁民私鑄’之時,對蕭何心生抱怨的原因。
因為廢錢三銖,就意味著劉邦親口承認當初發行三銖錢,是朕錯了······
而‘天子認錯’,在當下漢室的政治背景下,隻會引發兩種後果。
第一種,自是本分者刻意犯下更嚴重的錯誤,以表明‘我絕對沒有天子賢明’的態度,從而維護政權的穩定。
如果是這種,那倒好說——曆史上,武帝罪己詔引發的,就基本是這種結果。
可若是第二種後果,那事情,可就要複雜起來了。
——天子自己都認了錯,那就是犯了錯;我又從沒犯過錯,那我是不是比天子賢明?
既然我比天子賢明,那按照‘任人以賢’,我豈不是更配得上天子之位?
一旦這樣的想法出現在某個人腦海中,那麼整個天下,就見立刻陷入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
——如今的漢室,可不是後世的宋明!
連‘養望’這種基礎技能都沒點出來的文人階級,基本不可能出現明明是個人渣,卻自認為聖賢的狀況!
也就是說在這個世代,一旦有人生出‘我沒犯過錯,所以我比天子賢明’的念頭,那這個人,就十成十是真的從沒犯過錯,且有八成以上概率‘比天子更賢明’的人!
真要讓這樣的人走到麵前,跟皇帝說一句你犯過錯,我沒犯過錯,你不如我賢明,就應該把皇位讓給我,皇帝該怎麼辦?
是一把撕開‘禪讓製度’僅剩的那點遮羞布,沾染上‘不效堯舜聖王之舉’的汙名,還是真的把皇位拱手讓出?
很顯然,都不行。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劉邦無論如何,都不能認錯。
尤其是在‘三銖錢’這種直接關係到社會穩定、民生民計,且讓百姓利益直接受損,直接獲利者又是朝堂的事情上,劉邦絕對不能開‘認錯’的口!
默認都不行!
但在蕭何仍舊不管不顧,繼續說出那句‘如果不廢除三銖錢,糧米官營就要出問題’之時,劉邦的麵容之上,終於湧現出了一抹會心的笑容。
——作為老上級、老夥計,以及漢室鼎立之後的‘老搭檔’,蕭何不可能不知道此刻,劉邦心中究竟在想什麼。
而蕭何明明知道,卻依舊說出了後麵那句話,來強調廢除三銖錢的必要性······
這就意味著·········
“酂侯既有良策,又何必於朕當麵顧左右而言他?”
語帶深意的道出此語,劉邦的嘴角之上,終是掛上了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