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這個大乾王朝伐宋的關鍵節點上,很多人,尤其是臨安城中的人,自然而然的就認為是天要亡宋,那麼趙宋王朝肯定必亡,他們助乾滅宋乃是順應天意。
這樣一來,不少原本還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投大乾王朝的人,也紛紛投了大乾王朝。
洪武七年四月二十九日。以張浚為首,集結了張俊、劉光世等十幾員宋將所率領的十二萬大軍,浩浩蕩蕩的來到了興元府。
另外,陝西六路大軍以及杜充所率領的陝西東部地區的人馬也在各自集結,準備前來興元府勤王救駕。
此時,張浚等人其實已經從趁著臨安城混亂而從臨安城中跑出去的人那聽說了,現在占領臨安城的人,已經不再是苗傅、劉正彥等叛軍了,而是大乾王朝的人。
至於大乾王朝的人怎麼從天而降到了臨安城,張浚等人就不知道了。話說,張浚等人聽信了鄭瑴遣人送去的密報,讓張浚他們放慢行軍速度,使叛軍自行垮台,腸子都悔青了。
這一拖,他們非但沒有將苗傅、劉正彥等叛軍給拖垮了,還拖出來了大乾王朝的人占領了臨安城。
更麻煩的是,不少勤王之師的將領突然率領他們各自的部曲叛變燒毀了棧道,使得勤王之師,不僅得平叛,還不得不繞道勤王,這大大拖延了勤王之師勤王的時間。
等到張浚等人帶人來到興元府了之後,李彥仙他們差不多已經全都準備好了。
張浚試探性的派人去招降,期待著他派去的雄辯之人指出陳箍桶他們已經被團團包圍在了孤立無援的興元府,早晚會被他們這上百萬勤王之師給剿滅,識時務的話,就快點放了趙構開城投降,還能有一條活路。
誰想,李彥仙都不等張浚派來的人張嘴,就叫人砍了張浚派來的人,並將其頭顱給掛在牆城上示眾。
張浚大怒,對左右說:“李彥仙真無大將風度,連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都不知曉,難登大雅之堂!”張俊、劉光世等宿將嘴上奉承著張浚:“宣撫所言有理。”、
“李彥仙確非君子。”、
“李彥仙如何能與元帥相比。”之類的,心裡則全都對張浚所說的不以為然。
兩國交戰啊,事關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這種要命的時候講風度?!瘋了吧?
可馮轓回到張浚身邊時,給張浚帶來了趙構的衣帶詔,趙構用鮮血寫得詔書縫在馮轓的衣帶裡,秘密傳給張浚等人,任命張浚為陝西宣撫使、兵馬元帥,立即率領陝西所有兵馬前來勤王救駕。
有了趙構的聖旨,又有文尊武卑的傳統,張浚很自然的就成了所有勤王之師的統帥。
如此一來,儘管張浚是一個虛浮誇誕,缺乏實乾能力的人。即使用最寬恕的字樣來評價他,也隻能說他是個誌大才疏的人。
而他還貪權、怙勢、輕率、跋扈。但是,因為有趙構的衣帶詔,張俊、劉光世等宿將也隻能是聽從張浚的調遣。
而麵對李彥仙的
“頑固”,自覺兵強馬壯的張浚,也沒有廢話,直接就部署攻城。臨安城,地勢東南高而西北低,狀似臥牛。
在城防設施上,東南比較堅固,西北相對簡陋。有術士認為,善利門處於牛首,宣化門處於牛項,而通津門處於善利門與宣化門之間,勤王之師若攻城,必選擇此三門作為重點進攻之地。
李彥仙仔細勘察過臨安城的地形地勢了之後,認為術士所言有理,所以在通津門、善利門與宣化門加強了防禦。
後來,情況果然如此,勤王之師果然準備重點攻打通津門、善利門與宣化門。
臨安城中的軍民見李彥仙布置得如此合理,不禁大鬆了一口氣。李彥仙知道,臨安城到底能不能守住,主要就看前幾天。
隻要臨安城中的軍民能在前幾天打出信心來。以臨安城中的軍民數量、糧草數量、兵甲數量,不可能守不住。
所以,李彥仙不僅親臨城上指揮禦敵,他還讓人在城牆上給自己弄了個窩,他吃住全都在城牆上。
在防禦上,李彥仙令人在城下堆積乾草數百捆,發現敵人攻城就點火報警,以此可防敵人偷襲。
李彥仙還在城牆上布置了大量的火器和投石機。至於什麼滾木雷石、熱油、金汁等防禦利器,更是應有儘有。
五月二日晚。張浚將張俊部的人馬部署在東水門、陳州門、新宋門一帶,打算從臨安城南壁打開突破口,又安排劉光世負責攻打北壁與東壁。
宋軍強召來了大量民夫,用木幔、填壕車跟填壕皮車作掩護,運送大量的木柴和泥土來填塞護城河。
——為了加深護城河,李彥仙決堤引入梟水,使得護城河寬了數倍,勤王之師要想攻打臨安城,首先得把護城河給填出來幾條跑道。
值得一提的是,民夫運來沙土在填護城河的同時,也堆成一座座土梁,安放拋石機所需要的石塊。
對於勤王之師的這些活動,城上守軍乾瞪眼沒辦法,因為勤王之師的將士皆活動在箭失與大炮射程之外,甚至在床弩之外,皆打擊不到他們。
見此,知道真正的戰鬥隻會發生在勤王之師在護城河上填出一段距離以後的李彥仙,很乾脆的命令一都人輪流觀察敵情,而其他人全都休息,養精蓄銳。
李彥仙本人也鑽進了自己的窩裡呼呼大睡………………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