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村的鄭氏娘家就在綠山村,隔著柳河村有個六裡地,得知沈月瑤作坊第二天要招人,她都顧不得做飯,放下手裡的柴火,連衣服都沒換,就這樣連走帶跑的用了差不多半個時辰來了綠山村。
她娘家爹娘都在,家裡嫂子人不錯,所以也跟娘家走的勤。
鄭氏娘家條件也很艱苦,所以也不會嫌棄她。
再說了她就一個哥哥,哥嫂跟著爹娘生活,娘當家管,所以她回來也自在。
村裡有好幾戶人家,有的跟娘家都不走動,有的是爹娘不在了,兄嫂不歡迎大姑子小姑子回去的話,也就不去自討沒趣了。
有的是爹娘還在,爹娘歡迎,兄嫂不歡迎,時間長了,也沒法多回去,頂多過年過節回去一趟。
有的是隔著遠,來回要一兩天,回去次數少。
還有的是有遠房親戚,就不怎麼走動。
無非還是柳河村偏僻條件艱苦,一些親戚跟她們柳河村的人走動,不怎麼用心。
也有真心實意的親戚,所以柳河村的人實在,有好消息也都趕緊來說一聲。
鄭氏便是如此。
平日娘家爹娘兄嫂挺照顧她,她以前沒啥能力回報,現在作坊有消息了,趕緊回來說一聲。
鄭母聽著閨女的話,激動的道:“閨女,你說的可是真的?”
鄭母不是懷疑閨女的話,就是這個消息讓她很激動,想再三確定一下。
鄭氏笑著道:“娘,是真的,是蘇夫人她婆婆親口說的,我都聽到了,消息不會是假的。”
“而且這幾天我從地裡回來都會去作坊看一看,現在作坊都蓋好了,很大很氣派,聽說這次雇人會雇很多,光俺們柳河村能乾活的人加起來不夠。”
鄭母用手搓了搓褲腿,道:“你看,我跟你嫂子是不是都可以去?”
“我身體還硬朗著,肯定好好乾活,你嫂子也是勤快乾淨的人。”
一天二十文錢啊,還有獎金,鄭母能不心動嘛。
這兩個人,一個月至少一兩銀子,一年就十多兩銀子,她一算這個賬,就坐不住了。
她們一家人乾一整年,辛辛苦苦擺弄那兩畝地,一年到頭也未必能攢下一兩銀子。
鄭氏的嫂子正在忙著做飯燒火,耳尖的聽到了小姑子的話,激動的心都要跳出來了。
不過家裡是她婆母當家,有些事待婆母打算了,才會跟她說。
當然她婆母對她很好,兩個孩子也是婆母幫忙照顧著,她男人也疼她,一家人都齊心過日子,沒啥矛盾,每天想的就是怎麼吃飽飯,怎麼擺弄好莊稼。
她知道婆母肯定疼小姑子,也盼著小姑子多回來,所以小姑子回來的時候,她從來不擺臉色,也都熱情歡迎。
兩家條件都不好,互相照應著,莊稼收成不好的時候,互相借糧食度過難關。
她怎麼都沒想到,突然間柳河村就變好了。
半個月前小姑子回來了一趟,說起柳河村的事情,說幫忙蓋房子,一天二十文錢,當天結算,她們都覺得這工錢給的真多,也不用怕不給,每天結算,這樣乾活也有力氣。
她們甚至想,要是她們住柳河村就好了。
那樣她男人也能去幫忙蓋房子賺錢。
實在是兩個孩子也大了,家裡光能吃飽飯不行,還要想辦法攢點錢。
可除了每年省下點糧食賣錢,真沒什麼彆的辦法。
鄭氏道:“可是家裡怎麼辦,要是去乾活的話,隻能晚上回來了,中午大哥和爹吃飯怎麼辦?”
“大妞十三歲了,能幫著家裡做很多活,能做飯,中午就讓她幫忙做點飯,我們傍晚就回來了,啥也不耽擱。”
“柱子也十歲了,姐弟兩個也能幫幫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