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嫣然將她自己的一些感受感觸跟蘇大丫說了一下,也是希望能寬慰幫助到蘇大丫。
蘇大丫笑著點頭,“嗯嗯,謝謝嬸嬸。”
楊嫣然摸了摸她的頭發道:“你叫我一聲嬸嬸,就不用客氣,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出屬於你自己的一番業績。”
其實楊嫣然覺得性子執拗的女孩子,身上更有一股勁。
這股勁用在事業上,再加上有沈月瑤指導,一定會有一番成就。
這一點,楊嫣然很堅信。
楊嫣然一家在這裡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回去的時候,他們帶的商隊馬車裝了上千支口紅準備回去。
可想而知,這麼一千多支口紅,至少能賺幾千兩銀子。
楊嫣然道:“沈妹妹,我可支持你擴大口紅作坊規模,你不知道多少人想從我這裡買口紅,真的都不夠賣的。”
沈月瑤點頭道:“放心吧,回頭我就準備再建作坊擴大規模。”
聽了沈月瑤這番話,楊嫣然便放心了。
一家人坐上馬車回去的路上,溫陌書道:“蘇家如果回京城啊,一定會引起轟動。”
楊嫣然道:“你這樣認為?”
溫陌書點頭道:“蘇家蘇公子金榜題名後,定然會將蘇家人接到京城,有沈妹妹坐鎮蘇家啊,沒人敢小瞧蘇家。”
“你就看著吧,他們啊,一定會帶來一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楊嫣然笑著道:“我也看好他們。”
“你看孟嬸子的身體樣子,那是長壽的樣子,再就是大丫二丫受沈妹妹的影響,性子能力都不錯,還有大寶二寶,這兩孩子也是懂事聰慧的,這一家啊,看著都很不錯……”
溫陌書相信自己的判斷,他內心感歎了一會,認真道:“我們家能認識這樣一家人,是我們的造化。”
楊嫣然笑著道:“你這是不介意我年少時衝動的做了那些事。”
溫陌書道:“嫣然,我很感激遇到你。”
“也是因為你,我身體變好,溫家也在變好。”
楊嫣然神色一動道:“其實這麼說來,也是因為我年少時做的那些事,跟蘇家認識,這才有我們後來跟沈妹妹關係如此近的時候。”
楊嫣然說著笑了笑道:“我現在想起年少時候的事情了,也就不去糾結了。”
“我最感激的還是沈妹妹,她治好了你。”
“其實若非年少時跟蘇家那層關係吧,跑商隊的時候,也就未必認識沈妹妹了。”
楊嫣然跟溫陌書說著這番話,兩個人都挺感觸的。
溫書然道:“爹娘,我覺得大寶二寶弟弟好聰明啊,他們會的東西比我多。”
“你們看,這是大寶二寶弟弟的書,他們送了一本給我。”
在蘇家,溫書然跟大寶二寶玩了一會積木,還聽大寶二寶講故事來著,他都很新奇。
“爹娘,大寶二寶弟弟講故事也好好聽,我們以後還能經常去嗎?”
楊嫣然和溫陌書都沒想到十歲的兒子跟人家三歲的大寶二寶能玩到一塊去。
要知道這孩子因為從小懂事,可是比同齡人成熟很多,有時候跟同齡人都未必能玩到一起去。
溫陌書愣了一下,拿過溫書然的話本故事書看,看到上麵講了司馬光砸缸,草船借箭,田忌賽馬等故事。
這上麵都是圖畫,圖畫上的人旁邊都有對話內容,哪怕沒有
而且這些故事,就是大人看了都很震驚,很開發智力。
看了能增加人的智慧。
“這些……這些是你大寶二寶弟弟給的?”
溫陌書真的有些不可思議。
看了這些,他心中都很激動。
溫書然點頭道:“對啊,大寶二寶弟弟那裡還有很多本書,他們說每隔一段時間,嬸子都會重新畫一本給他們看,他們都看了好幾遍了,都能背下來了,看我喜歡,就送我當禮物了。”
溫書然拿著這本圖畫書,都很珍惜,看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的翻動。
“這上麵的諸葛亮,司馬光都是誰?”
楊嫣然也好奇,她自然能看出來這本書裡藏著的智慧,草船借箭可是軍事兵法。
溫書然道:“大寶二寶弟弟說這是他們娘塑造的人。”
這個時代沒有這樣的人物,完全是架空朝代,所以沈月瑤不知道如何跟大寶二寶解釋,就說是塑造的人物。
溫陌書心中震撼道:“沈妹妹是有大智慧的人啊!”
除了這樣一句話,溫陌書都不知道如何來形容。
“若她是男子,定能做出一番功績,名垂青史。”
楊嫣然道:“女子不能當官,但蘇公子當官的話,沈妹妹也會是賢內助。”
溫陌書看著楊嫣然道:“看樣子,我們以後可要厚著臉皮多去幾趟,能讓書然也跟著學很多東西。”
楊嫣然道:“那我們可要好好想想,怎樣對沈妹妹一家好。”
“要是沈妹妹可以出書就好了,這樣的書拿出去也能引起轟動……”
要知道一本兵法書,哪怕隻有幾個兵法故事,都足以成為家傳至寶,更彆說這樣的書了。
關鍵小孩子都能看懂。
……
沈月瑤並不知道她引起的那些震撼。
一家人下午光吃麵包都吃的很飽,晚上都不用吃飯了。
沈月瑤沒什麼事,就坐在院子裡的石凳上,在石桌上繼續在紙上畫商業街的圖。
包括如何建店鋪內部構造,還有員工宿舍的建築圖紙,她都要畫下來。
這會正好是傍晚的時候,太陽照的還很亮堂。
大寶二寶在旁邊看書,蘇大丫蘇二丫則在計算賬目。
看了會書,蘇大丫看著沈月瑤在圖紙上畫東西,好奇的道:“三嬸,你在畫作坊嗎?”
蘇大丫知道三嬸準備擴建口紅作坊了。
沈月瑤道:“我在畫宿舍樓的建築,三層建築,多建幾棟宿舍樓。”
蘇大丫愣了愣,她覺得以前三嬸提過,“三嬸,宿舍樓是給作坊員工住的地方嗎?”
沈月瑤耐心解釋道:“對,就是如此,咱們要擴大規模,也要考慮到雇人的情況,基本上這附近村子裡的人都來咱們作坊乾活了,這要是再擴大規模,雇的人大多就是更遠村子的人了,他們來回上工,在路上的時間就很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