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言之,沒有什麼理想或者道德能讓這些精英們真心相信了,整個社會都滑向了卑劣和庸俗。
所以劉備認為,改革士心正是救世良方,而他就要做這樣的傳道士。
正如周公那樣的人!
所以劉備也是這樣要求自己,他完全可以放棄郭汜,甚至可以帶兵返回,但一旦這樣做了,他所在堅持的理想事業和形象就會崩塌。
這是劉備萬萬不能接受的,也是他甘願冒風險東進支援郭汜的本質原因。
劉備說這番肺腑話,那在場的幕僚們懂不懂呢?
那是必然明白的。
當劉備這話說完後,時謁者的劉艾忍不住動容感歎
“君侯真是古之賢臣啊。艾本以為平定天下是武人們的事,沒想到真要匡扶這漢室,更需要我輩奮起。”
說完,劉艾重重的對劉備作了一揖。
劉艾是軍中的謁者,其實就是相當於監軍的角色。那這個監軍是誰派的呢?是董卓。
沒錯,劉艾是漢室宗親,但他更是董卓幕府中人,甚至二人關係還非常好。其實劉艾這種現象就說明了,個人之間具體的關係總是比群體抽象的關係要更有決定性的作用的。
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隻是單純以群體身份來揣測個人的選擇,那是要吃大虧的。
所以劉艾被董卓派到劉備軍中,就是要監督劉備,擔心他不受掌控。
這一次的京都大戰,或者準確是圍剿京都之戰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戰事。
光袁紹和泰山軍雙方都動員了二十萬左右的兵力,這還不算青兗戰場和崤函戰場。
這麼大的戰事,無論對參戰的哪一方都是不容有失的。雖然在這一戰中,關西因為地緣關係的原因,在戰略上處在主動一方。
但對於董卓來說,劉備依舊是不穩定的因素。
因為劉備處在最前線,又有臨戰之機,所以董卓很是擔心劉備會獨走。如果敗了,那必然會影響整個東部的防禦,而如果勝了,那就更糟了。
到時候劉備懈大勝之威,功高震“主”,要奪他董卓的權,那就麻煩了。
所以董卓才讓他信任的劉艾擔任劉備軍中的謁者。
而一開始劉艾就給劉備帶了詔書,傳達了“天子”的手詔
“重兵持守,輕兵擇利。”
又同時在私下裡,給劉備傳遞了口諭
“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
後方傳來這樣的詔書軍令,劉備能如何?再加上一開始對劉協、董卓二人的失望,劉備在前線很是失望了一頓。
但後來他去追杜畿的時候,兩人發生了一場對話。
當時杜畿在了解了劉備的心理後,知道了他的疲憊和失望後,問了這樣一句話
“公要匡扶的是漢室,是天下人的漢室?與董卓、陛下何乾?”
一句話就讓劉備醍醐灌頂。
也許是他在前線,他比後方的董卓和劉協更明白此戰的重大意義。
在董卓他們看來,這一戰也許就是可有可無,甚至坐看張衝和袁紹兩邊兩敗俱傷更是大好的事情,但劉備卻明白,他們和泰山軍的決戰其實來臨了。
此戰袁紹傾全國之力對決泰山軍,這戰後的結果直接就影響了中原的歸屬。
一旦袁紹輸了,那張衝不是隻拿了個中原那麼簡單,而是提前拿下了天下。
這不是地盤大小的原因,這是實力強弱發生了根本性逆轉。
其實仗打到這個階段,泰山軍占據整個北方,已經有氣吞天下的氣勢了。而阻攔在張衝成為天下人的道路上的,滿天下算來不過三個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其中實力最強,最能與泰山軍抗衡的就是占據整片中原和部分江淮的袁紹,然再然後就是他們關西,最後是青州的曹操。
至於那半個就是正奮武揚州的孫堅,隻是可惜其人起步太晚,揚州丁口又不多,即便現在其人已經整合了揚州,但依舊也隻是半個。
在這三個半中,袁紹且不說了,已經在和泰山軍決戰了。而關西目前的打算是,一方麵休養生息,一方麵是漁翁得利。
但這種被動的姿態讓劉備非常不安,他從來沒聽過老大在滅了老二後,老三還能存活的,不在關鍵時期幫老二,那老二死之日,不就是老三亡之時嗎?
這麼簡單的道理,董卓會想不明白?
劉備不信。
所以當郭汜一味東進的時候,劉備隻是勸誡他小心,卻從沒有讓他縮回去。因為在主動進攻這一點上,他和郭汜的目標是一致的。
而現在呢?劉備一開始說服了韋縝這些關隴士,然後寒士也支持他的行動,甚至劉艾也不阻撓他的進兵。
那最後就是自己的腹裡元從派了,所以劉備將目光看向了自己的妻弟楊修。
楊修的態度很反常,他從進帳後就一直低垂著頭,直到劉備將目光看向他後,他才抬頭說了一句話
“君侯,你的意思和態度,大家都知矣,但君侯可曾想過這樣一件事。”
說著,楊修盯著劉備,一字一頓道
“我軍東出這些日,為何不見段帥有片紙軍令送來?難道我等無令東進,段帥就這樣聽之任之?這不免也太過反常了。”
劉備皺眉,主動解釋了一句
“其實我已經讓人回信段帥,請他出兵。這一次大決戰,光靠我和郭汜的兵力肯定是不夠的。而現在想來,援軍應該就在路上了。”
楊修搖了搖頭,他本能覺得這事不對勁,但他又不掌握情報,隻能沉默了。
就這樣,劉備統一了麾下幕僚們的想法,而一眾武人們也早就渴望參與那雙方二十萬人的大戰,於是,東進支援郭汜的方略就這樣被確定了。
翌日,晨,劉備之征北軍一萬一千人並民夫壯勇六千,車馬相連向著東麵新安進發。
喜歡犁漢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犁漢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