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最強紈絝!
老李家鐵匠鋪。
路明遠在跨入鐵匠鋪的那一瞬間,便察覺到了異常。
今日的鐵匠鋪難得的安靜,沒有了往常那種叮叮當當的打鐵聲。
“難道真的和那位姓苑的說的一樣,不光是銷售工具的店鋪,就連打造工具的鐵匠鋪也到了倒閉的邊緣?”
懷著這種心思,路明遠的腳步似乎也變得沉重了起來。
就在這時,一陣有些嘈雜的聲音傳了過來,不過許是離得有些遠,剛進大門的路明遠沒有聽清楚聲音的內容。
不過循著聲音,他倒是知道了鋪子裡人的去向。
繼續往裡走。
果然,不一會兒,路明遠便找到了目標,說話的人在後院的大廳。
不過在大廳門口,他卻看到了在門前來回踱步的李鐵柱。
誰知,李鐵柱在看到他的第一時間,就小跑了過來,途中還將食指放在唇間“噓”了一聲,示意他不要說話,之後便將他拉入了旁邊的一間客房內。
進門後,李鐵柱還頗為謹慎的探著腦袋朝門外掃視了一眼,這才關上了房門。
而路明遠卻被對方這一套弄得有些摸不著頭腦。
“鐵柱哥,怎麼回事?怎麼神神秘秘的?”
李鐵柱聞言,壓低了聲音回道“明遠,你的那個農具神通……”
經過李鐵柱的解釋,路明遠總算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因。
原來還是他的那個農用工具大全的事情。
雖然直到現在農家才宣傳了不到一上午,但是已經有很多人看到了這種神通的前景。而城裡的一些工匠鋪子也準備聯合起來,做出一個類似的神通,而且他們還要好好探討一下這種神通對工匠鋪子的影響。
而大廳裡的那個客人,便是來邀請李鐵柱的老爹李福洪前去參加工匠聯合會的。
至於為什麼要把路明遠給拉到這間房間?
李鐵柱給出的解釋是,這次的事情是路明遠惹出來的,而且對方開會也有要對付他的意思,所以李鐵柱認為雙方最好還是不要碰麵為好。
免得發生口角。
對此,路明遠倒是有些哭笑不得,不過他也沒有再出去的意思。
畢竟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
他可不想以身犯險。誰知道會不會碰到二愣子,直接給他一下?
過了片刻,那位客人走了,路明遠總算見到了他那位福洪伯。
直到這時,他總算問起了今天鐵匠鋪的異常。
對於這個問題,李福洪沉吟了一陣,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明遠,你如今這個神通一出,估計過一段時間,那些關於鐵匠的、木匠的,還有廚師的工具類神通,估計就滿天飛了。
所以到時候我們鐵匠鋪如果單純靠打造工具來賺錢的話,估計是不行了。就算有的賺,利潤也不如從前了。
所幸,你福洪伯我呢,也跟著你搭上了這輛車,所以到時候估計也能小發一筆。
而有了足夠的氣運點,我們就不準備再繼續做那些辛苦活了,轉型了,以後我們‘老李家鐵匠鋪’就朝著鐵匠之道轉變了,到時候無論是研究各種金屬的配方也好,還是打造新式工具也罷,都比以前好!”
李福洪直接一口氣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個乾乾淨淨,沒有絲毫隱瞞。
好似路明遠不是外人一樣。
坐在一旁的路明遠在耐心的聽完這些長篇大論後,低頭沉思了片刻,也認可的點了點頭“福洪伯這個想法很好。看來我之前算是白擔心了。”
鐵匠工具的市場雖然沒有農具大,但是鐵匠中掌握創造神通知識的也不多,所以李福洪的那個能召喚鐵匠工具的神通還是賣得出去的,雖然可能不會賺得太多,但是最後肯定不會虧本。
所以,路明遠對於李福洪說要大賺一筆的言語也沒有反駁的意思。
至於對方說的鐵匠之道,這個路明遠也有所了解。
其實這鐵匠之道和其他的木匠之道、巧匠之道等等類似,都可以統稱為——工匠之道。
這個‘工匠之道’和之前景致說的‘師之道’可大不相同。
‘師之道’要求有一份教書育人的心,一旦這個心動搖了,那麼師之道也就廢了。
但是工匠之道卻不同,它是隻要一直在研究、在思考,並且不停的得到結果,那麼就可以一直勇猛精進。
其實說白了,這工匠之道就和以前說的那套“有所明,有所悟,有所得”一模一樣,隻不過人們按照努力的方向不同特意區分了下而已。
專門研究鐵匠方麵知識的,就是鐵匠之道;
研究木匠方麵的,就是木匠之道……
其實都一個樣。
至於它們兩個的區彆……
按照路明遠的理解,那就是類似於師之道這種的,就可以看作是文科,或者說是哲學、思想。
它們是首先要發下一個宏願,立下一個目標,或者一個理想,然後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在努力的過程中,根據難度和付出的大小,還有收獲等等一些其他條件,來共同達成一定的反饋。
通過這個反饋來達到提升修為的目的。
就比方說師之道吧,一個老師在秉承著那份“教書育人的心”的同時,教出了多少學生,中間付出了多少,有沒有動搖過,學生們對老師的教育評價如何等等,通過這些,老師的修為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至於提升多少,就要看每一個維度的具體效果了。
不過這裡麵有個關鍵,那就是這個努力和付出是騙不過自己的。不能你說付出了多少,就是多少,你得騙過自己才可以。
不過很可惜,沒人騙得過,甚至有人催眠自己也沒用。
而且路明遠還聽說過,曾經就有人想通過收購書院來走‘師之道’的捷徑,但是很顯然,也失敗了。
從那之後,大家都知道了,原來就算是‘師之道’這種比較唯心的,付出和收獲也是成正相關的。
至於工匠之道,它就和師之道有很大的不同,它類似於理工科,它不需要你有什麼理想或者宏願,你隻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研究新的東西,就可以提升修為。
這個其實就是“有所勞,即有所得”的典型。
而最為奇特的是,這文理兩科是可以疊加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秉承一個理想的同時,再繼續研究、思考一些未知的東西,這樣提升的速度會比單一的更快。
不過,能一直堅持一個理想的人很少很少,而在“有所明,有所悟,有所得”方麵,除了專門研究一些儒家、釋家和道家典籍以外,其他的都是要有成本和相應的條件的。
就比如一個人想走鐵匠之道,那麼他不光是要有相應的場地和工具,還要有適量的錢財才行。
要不然,他總不能不吃不喝就窩在一個地方獨自研究吧,那不得餓死了。
總要為了生計來討生活的。
所以沒有一定的經濟條件,一般人是不可能走上這條路的。
大部分普通人都會被生活所累,一輩子就窩在一個地方,最後毫無成就可言。
最多最多,他們也就抱著那些不需要多大成本的前人典籍,在那兒獨自苦思冥想,刻苦鑽研,意圖通過頓悟,一步登天。
不過文學典籍嘛,什麼情況大家都清楚,所以想在這方麵取得什麼大的成就,根本就沒有多大的可能。
就因為早就知道了這些,所以,李福洪在預感自己會大賺一筆的第一時間,就計劃著走鐵匠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