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調動六萬步卒,一萬五千騎兵進犯衛氏朝鮮。
匈奴草原,左穀蠡王部。
李常笑少見地穿上玄色長袍,素來隻有重要節日才會如此。
今日對他而言,就有不小的意義。
第一批百草弟子要出師了!
從天漢二十九年至今,滿打滿算正好十年。
最初的那群弟子,其中有數人已經完成了李常笑的考核,達到出師的標準,可以行醫濟世了。
至於那些未達標準的,需得繼續進修,李常笑可不願看到自己名下出現一批草菅人命的庸醫。
那樣就背離他的初衷了。
臨彆前,李常笑料想到此生與那些弟子不複相見,遂製作了信物,隻當是代表師門傳承。
日後若有緣法,還能起到抱團取暖的作用,不至於被中原的那些名醫世家排擠。
信物是一個木製的葫蘆,隻有巴掌大小。
葫蘆用的是桃木,葫身的地方用李核研磨成粉,書寫了“百草”二字。
這葫蘆的創意可是李常笑苦思許久才想出的。
桃木和李核,二者並作桃李,意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至於那葫蘆,說到時是想一沾“懸壺濟世”的因果,畢竟葫與壺相近。
做完這些,他又勉勵了眾弟子一番,之後便目送著他們離開。
弟子們跪地叩首,足足三回方止。
李常笑輕攏衣袖,用內力將他們扶起。
從這一刻起,師徒名分得天地見證,永垂不朽。
他日行走在外,皆可自謂百草弟子,一句師長道儘滄桑。
送彆弟子,李常笑回到穹廬。
他少見地將珍藏的白酒取出來,對月獨酌飲了一宿。
清冽的酒液沁入咽喉,頓時感覺一股快意充斥著五臟,酒香殘留久久不散,順著經絡遊走全身,泛起了溫潤的暖流。
李常笑像是完成了一樁大事,心情前所未有的舒暢。
至少,他的醫書終於能夠麵向世人了,那是他留在這世間的一筆濃墨。
哪怕終有一日泯滅,百草傳承卻是生生不息的。
下一步,就是自家修的史書。
李常笑打定主意,他要將這時間曾有過的一切繁華,全都用筆墨封存起來,留待後人細細品茗。
陽朔六年,十二月。
衛氏朝鮮的國主,衛索率領群臣開城門投降。
不久,陽朔帝的聖旨送達。
在衛氏朝鮮設置四郡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消息傳出,同樣毗鄰幽州的烏桓王大為警惕。
烏桓王數十年來橫跳於匈奴與漢廷之間,這一次同樣如此。
他一麵以翁婿之禮問候漢帝,另一麵遣人到左穀蠡王部,希望獲得若禾的庇佑。
左穀蠡王部全族的人口如今達到了十五萬之多,由於地廣糧多的緣故,每年前來投奔的匈奴部族不在少數。
而今若禾一聲令下,便能拉起一支三萬人的匈奴騎兵。
這股力量放眼匈奴全族,也隻在左右賢王之下。
就連陽朔帝和太子都注意到了若禾。
尤其是他們部族的農耕之法,這同樣讓陽朔帝看到了遏製匈奴的一種希望。
陽朔帝當即親派使者,前往左穀蠡王部,想要與若禾暗中達成協議。
使者喚作蘇牧,出身武將世家,其父是朔方騎兵中的一員將領,可謂是家學淵源。
陽朔帝對其給予厚望,希望借蘇牧一行,說服若禾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