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太孫開局屠了天策上將府!
時光荏苒,一年的時光很快就過去了。
這一年之中,大唐國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遠征高句麗之後,李承道便開始了休養生息的模式,借助覆滅高句麗、百濟而掠奪來的龐大財富彌補了國庫的空虛,並且從遼東等地大量擄掠奴隸回國,充做勞動力。
此外新政在國內的推行卓有成效。
在朝廷大力支持民間商貿、放寬限製的情況下,民間商貿有了長足的發展。
各地商人勢力若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但是經過一番大浪淘沙後,留下來的隻有三分之一左右。
不過留下來的這些都是有一定實力的。
其中以徽、晉等地的商人最多,勢力也最大。
發展商貿的直接好處便是,朝廷得到的稅收要比之前多了將近一倍有餘。
而且這還隻是初期而已。
國力強盛要靠經濟繁榮,經濟繁榮唯有靠商貿。
而得到蓬勃發展、展現出強大生命力的商貿體係,卻並沒有對農業體係造成多大的影響。
雖然因為商人地位提高的關係,有部分原本從事農耕的百姓們棄耕從商,但更多的依舊沒什麼改變。
原因很簡單。
從商有著風險與不確定性,而且從商需要去戶部衙門拿到一份“商業許可證”,方才能享受國家政策帶來的好處,但是你的身份信息也將被記錄在冊。
這也就代表著,若是你選擇了從商,那麼你這一代是彆想再事農耕了,一旦從商破產,你就連事農的這條退路都不能再走。
所以這種農商二選一且不能回頭的情況下,大部分農民依舊選擇老老實實地耕作。
他們可不想拋棄祖祖輩輩留下的田地。
況且現在朝廷建立了農業補貼基金,向農民們根據擁有土地的數量而下發一定的補貼金,或者減免稅收和徭役等,遇到天災而損失慘重的,朝廷也會給予補償。
這般政策簡直是前所未有的優待,所以哪會有多少人冒那麼大風險去從商呢?
而說到農業,不得不提的就是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在長安附近的試種大獲成功,畝產達到了二十一石,也就是兩千兩百斤!
這一產糧震驚了朝野,戶部去驗收的官員們差點把眼珠子都給瞪出來了了。
很快,這被命名為“袁公水稻”的超級作物便在全國各地廣泛推行了起來,官府免費發放種子給各地百姓,並且強製要求種植。
一開始百姓們還頗有些怨言,但是當第一季豐收之後,所有的怨言便全部成了驚歎和讚美了。
哪怕是貧瘠的土地,種上了袁公水稻之後也能蓬勃生長,產量驚人!
有了這種水稻,哪裡還怕什麼旱災、蝗災的危機?
這種高產代表著可以大幅度減少對水稻、麥子等主食作物的種植麵積,而去多多種植一些其他的較為稀罕、價值較高的作物甚至是果物,增加農民收入。
總而言之,整個大唐都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姿態,朝著強盛不斷邁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