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曆史上為了避免衝突,皇帝都是儘量不會讓太子禦政。
隻有在自己身體不好或者不行的時候才會讓太子禦政。
而康熙是一位慈父,他心疼胤礽自幼喪母,又想在自己有生之年鍛煉出胤礽的治國才能。
所以康熙賦予了胤礽很大的權力,讓他參與政務,甚至還經常監國。
在各方麵胤礽的待遇都幾乎堪比皇帝,從而讓其成為了康熙之外的“常務副皇帝”一般的存在。
也因此在胤礽身邊逐漸形成了以索額圖等人為首的一股強大政治勢力。
也就是所謂的“太子黨”。
如果康熙是一位平庸無為的君主,在胤礽身邊形成極強的政治勢力時,他可以主動讓位出來,自己去做太上皇,這樣就避免了皇帝與儲君之間的政治衝突。
但康熙偏偏是一位雄君,有著極強的權力欲。
他不到死都舍不得放權,所以當皇帝與儲君之間產生政治衝突時,康熙果斷的是保住自己的皇權,廢除了胤礽。
而曆史上的太子,他自幼即聰慧好學,開講經筵,主持祭祀。
作為康熙殷切期望的繼承人,他不負眾望,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國才能。
這點即使是後來康熙帝對他失望透頂之時仍予以承認。
數次監國聽政,多少減輕了康熙的負擔。
但長期的養尊處優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最終讓他人格分裂,賢德不再。
他做了近40年的太子,就足夠證明他多麼賢德了。
而對於高度集權的康熙來說,皇太子擁有的過多特權對其構成嚴重威脅。
君儲、父子之間的悲劇不可避免。
皇太子廢而複立、繼而再廢,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
在第二次廢太子後,雖然並非如他自己所說“毫不介意,談笑處之”,但確實不像第一次時那麼痛苦。
因為他發現,立太子就難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皇儲爭奪的內鬥。
可是皇儲爭奪,從一開始不也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但凡不那麼反反複複,堅定初心。
那幾個皇子就是再有野心,又會折騰出什麼?
又哪裡會有日後的九子奪嫡,全員悲劇?!
給兒子們取“胤”字出發點是好的。
用心培養太子也是真的。
舍不得自己的權利受到威脅,抬舉皇子們平衡太子也是他乾的。
不然何至於打壓完明珠敲打索額圖?
喂大了孩子們的野心,又怪狼崽子野性難馴。
日薄西山了才發現兒子們被他打壓的差點挑不出來。
最後選了手段乾脆孝順聽話的新帝繼承江山,結果他自己都沒想到新帝直接把兄弟們廢了!
不知他看到那一幕後不後悔?
畢竟,易地而處,他也會打擊覬覦他皇位的存在。
哪怕是他親手養大的胤礽。
所以啊。
天家父子,一脈相承。
這會兒康熙看戴梓親近多了,讓他安心搞研究。
雪梨送了一些人才進去,戴梓倒是除了研究壓根不理旁人。
隻是雪梨手裡那些讓他頭皮發麻的武器構造圖讓他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直接讓他忍不住跟雪梨傳起了信。
畢竟。
雪梨是太子妃,未來的國母,不會對這片土地有所傷害。
一切都是名正言順。
若是皇子福晉,誰知道武器到了皇子手裡,這個國家會起怎麼樣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