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
“王韶當賞何官?”
王安石道:“館職可升授予集賢殿修撰,本官加為右司諫!”
官家毫不猶豫地道:“準奏!”
在官家心目中,章越功第一,王韶功第二,高遵裕功第三是母庸置疑。
這樣的安排正合適。
封賞已是議定,
王安石道:“熙河路經路安撫使司設後可為極邊,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司即為次邊。”
“可使秦鳳路的兵馬六成分屬熙河路,臣等計過,其中一共兵二萬九千七百二十二、馬三千二百七十八,其中駐泊兵一萬三百二十八、馬九百四十八,蕃兵一萬八千三百九十四、馬二千三百二十。”
“另從涇原路經略安撫司使調撥弓手五千,知軍景思立所管正兵一千五百,皆調撥熙河經略安撫使司。”
一共三萬六千五百名兵馬,從陝西諸路調入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司。
王安石又奏道:“此外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司置鈐轄二員、路分四員、走馬承受一員,熙州通判二員、曹官三員、駐泊監押三員、物務監官九員。”
“同時先撥錢一千五百萬貫,以實其邊費。”
這麼多兵馬,以及這麼多錢財,以及這麼多的官員位置。可知朝廷為了新設熙河經路安撫使路砸下了多少資源。
那麼最要緊的是這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到底是何人?還有秦鳳路轉運使司的都轉運使是何人?
對秦鳳路轉運使司王安石勢在必得,於是當堂推舉了天章閣待製蔡延慶。
三舍人之事後,王安石便推舉了蔡延慶為舍人。
文彥博則不同意,他認為蔡延慶這個人不知兵,便推舉龍圖閣直學士蔡挺。在朝堂上人事的決定,是宰執們交鋒的一個焦點。
就連王安石這樣不結黨的大臣也不例外,也會推舉親附自己的人出任要職,因為從私情來說誰也不會推舉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哪怕對方再有才乾。
秦鳳路轉運使司是一路最高行政長官,除了軍事,刑名以外全部都管,同時監督
文彥博推舉蔡挺的原因是蔡挺更知兵,作為鎮守陝西多年的官員,蔡挺確實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不過王安石卻認為用兵之事自有經略安撫司去為之,都轉運使最要緊的還是在於理財。眾所周知秦鳳路是大窟窿,每年需要朝廷用轉移支付的辦法去維持。
中樞這麼多錢財用到秦鳳路,必須有一個善於理財的官員坐鎮在此。
二人爭論了半天,官家支持了王安石。
對於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官家明顯地偏袒王安石,但也不是絕對,若文彥博提出了人事他若一個都不采納,文彥博也早早辭職了。
異論相攪是祖宗家法,所以官家再偏袒王安石,但在一些人事上還是要向文彥博讓步,維持一個三七開的局麵。
秦鳳路都轉運使定下後,便是熙河路經略安撫使之職。
王安石仍然推的是高遵裕。
官家眼見對方再推,於是皺眉道:“高遵裕哪有這個才乾,怎可為一路經略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朕看來一路鈐轄足矣。”
經過李憲一說,官家也明白高遵裕的才乾,秦鳳路鈐轄已是頂天了,真要放到經略安撫使得位置上統帥一路兵馬,那還不得出事。
王安石奏道:“既是如此,不如為都總管。”
一旁吳充對王安石想法也是猜到了,他出麵反對道:“高遵裕如今還知會州,從無總管離帥府而知軍州者。”
兵馬都總管是一路兵馬統帥,知州則是行政官,你如果不是經略安撫使身兼二職十分怪異,有違民事與軍事分開的原則。
不過王安石堅持的態度十分堅決。
文彥博,吳充都是心想,王安石堅持讓高遵裕為熙河路都總管,分明就不欲他人兼之。
都總管本稱為都部署,後避了英宗名諱改為都總管。一般而言經略安撫使都兼任路兵馬都總管的。
最後朝堂上還通過高遵裕為都總管兼知會州,同時景思立為路分鈐轄。
王安石又道:“可使章越為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兼知熙州,王韶為熙河路經略安撫副使兼知通遠軍。”
官家便同意了。
散朝之後,文彥博與吳充一並離開。文彥博對吳充道:“向來經略安撫使都是宰相私人,我聽聞令婿從未有一封私書給介甫,反倒是王子純每隔數日便給介甫來書一封,敘說經略熙河之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