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胡同就已經如此了。
當寧衛民的腳站在五號院門前,親眼看到五號院那實實在在的大門口時候。
他心裡所產生的那份激動和興奮,實則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為彆的,除了因為想象和親眼目睹的感受不一樣之外。
更重要的是,因為“壇宮”的工程,和古建隊的專家接觸久了,他已經粗通一些古建的知識了。
比起原先初次走訪馬家花園時,毫無疑問,此時他能看懂的東西更多了。
所以今天這一眼看去,他當場就無比清晰的感受到了這個院落門前,所顯示出的皇家氣度。
要知道,在等級森嚴的王朝製度裡,人和人之間,因為社會地位的不同存在有著巨大的差異。
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了住宅上。
大官高官就住大房子、好房子。
一般官吏就住一般的房子。
布衣平民自然就要住品質差、空間小的房子。
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就頒發了有關宅邸建造規製的法令。
規定官民所建四合院不得造房九五間,即麵闊九開間,進深五開間。
因為九五之數為皇帝專用,官民不得與天子共享。
四合院也不能建造歇山轉角,重簷重拱,繪畫藻井,朱紅門窗,因為這些均為皇家宮殿即神堂廟宇專用,官民不得仿造。
什麼人就住什麼房子,這是封建王朝一條不能逾越的清規戒律。
即便是皇親國戚,也一樣不能隨便建造房屋,必須嚴格按照皇家指定的規製行事。
到了清代,相關建築規製其實遠比明代更為細致。
因為清代的每個皇帝上台,都要親自製定各級官吏及皇親國戚宅院的建築標準。
諸如正房幾間,廂房幾間,房基多高,大門多大,塗什麼顏色的油漆,磚瓦是什麼質地,都有嚴格規矩的。
甚至這種差彆都不僅限於房屋的規模和格局上,許許多多配套輔助設施也有高下之彆。
如圍牆、大門、門墩、影壁、甬道、遊廊、庭院、上馬石、下馬石等等。
像馬家花園那純粹是民國時候才造的特例。
否則就衝占地七千五百平米的麵積,就已經夠殺頭的過兒了。
但即便如此,馬家花園的大門還是老老實實用的是“蠻子門”。
而且由於代表著朱門繡戶特殊寓意的朱紅色實在太過張揚。
馬家花園也未敢采用朱漆,照樣用的是素油黑漆,樸實無華的商賈之色。
解放之前,人們還是很在意這一點的。
如果沒有相應的家世,就胡搭亂蓋,采用朱紅色,那就是豬鼻子插大蔥。
比暴發戶還要粗鄙膚淺,純屬嘩眾取寵。
所以當年不但像馬家這樣的營造世家如此,其他的官吏和商賈,也都是如此繼續遵循著相應的規則。
朱紅色在京城的胡同裡一直以來並不泛濫,直至此時,還依然如此。
而這,也就是寧衛民為什麼一眼看去,就愛上這個院子的緣故。
東四四條五號院,彆看是偏院,隻是個表示家境殷實的“如意門”的樣式。
彆看因為歲月的侵蝕,院門的製式損毀挺嚴重,院門的漆色已經脫落,變得斑駁不堪。
但門板的顏色確實朱紅色的!
而且門樓也極為講究!
中間起脊,裡外有房簷,有著極為精美的磚雕,絕不同於民間製式。
最關鍵的是,那足足七層的大條石高台階,和分立大門兩邊的一棵老槐樹,一棵老榆樹,顯得尤為的氣派。
這種由台階墊起來的高度,讓這個院子和整條胡同其他沒有台階的院門一下就區彆開了。
要知道,台階比朱紅色更能說明級彆的問題。
因為隻有皇親國戚和有爵位的勳貴之家,才有這種起高台階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