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二哥的到來,打亂了章子俊已往的生活規律,先按排住下,好在前院左右廂房全空著,足夠能住下幾十人,開辦的私塾也隻能告一段落,因為接下去要會試了,能不能考中,章子俊的私塾都開不下去。
當夜“兄弟三人”開了一桌,酒過三巡,大哥刑凱就問了關於李賢的許多事,刑凱這次來京城,不是瞎碰,是有目標的,就是想走李賢的關係,在洋河邊章家窯村時,刑凱可是救過李賢一次,想當初李賢在逃亡途中,到處都是亂兵,能得到刑凱的這點“救助”也是很不容易的,可惜章子俊自從來到京城後,沒有跟李賢有更多的接觸,除了此處的住房,也是通過李勝的好友劉升按排的,不過章子俊還是鼓勵大哥去試試,拜訪也要有門路,目前李賢可是內閣貴人,所以讓大哥稍安,等幾日把劉升叫來,想讓劉升去通報,如果李賢想見就去,萬一人家現在官做大了,對往日的情份淡漠了不想見,那就自認倒黴。
章子俊安慰道:“不過從目前朝堂的亂象來說,應該問題不大,各種職位空缺許多,想想這一次改元後,差不多朝廷一大半人全紛紛被貶,足足有幾千人,大哥是軍職,原本就是正五品,在三大營中弄一份相應的職位還是不難的。”
不日,章子俊就把大哥要見李賢的事說給了劉升後,隔了二天後才回信說:“讓刑凱等,目前李賢大人剛入閣,事情繁多沒空閒。”讓刑凱氣的不行,京官果然全是老狐狸,過河拆橋。就這樣整天在房裡哀聲歎氣起來。
而章子俊會試的日子也到了,跟以往一樣,會試考九天七夜,這日早早就起床,全家準備著考籃,大哥、二哥也起來了,這一次刑凱要親自送章子俊去考場,說是騎馬去,不用叫車了,可是章子俊不會騎馬,最後還是章二寶叫了大青驢車。
古人對科舉都有一份敬重,不管你是和尚還是腳夫,不管你是軍人還是商人,把科考看的比天大,做為大哥的刑凱,說什麼也要一起去。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其中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而殿試隻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問題。
會試雖是最高一級,可難度不是很高,相比鄉試來說,競爭不是很激烈,畢竟舉人考進士,有些人中舉後滿足了,反正吃喝不愁就會放棄了會試。
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也就是醜,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會試又稱“禮闈”,“春闈”。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命叫做會元。會試發榜時,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稱為“杏榜”。會試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及內閣大學士擔任。
由於會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排場很大,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彆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麵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隻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隻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殿試是科舉製最高級彆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隻有三個人,稱謂進士及第,分彆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乾人,稱謂賜進士出身,三甲若乾人,稱謂賜同進士出身。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凡是來會試,都不是小白,有些考生早就考了十回八回了,屬於會試釘子戶,而大都考生全是一路滾摸上來的,輕車熟路,所以考場上的規矩門清,會試跟鄉試基本差不多,考三場,最重要的還是第一場的八股製藝,不管是院試、鄉試、會試都有考試釘子戶、專業戶,在明朝末期到清朝,專業戶越來越多,就說蒲鬆齡所著《聊齋誌異》,構思精妙、用詞遣句高超,可是八股文水平稀疏平常,從十八歲考到七十一歲,因精神可嘉,被列為“歲貢生”。可見考八股製藝也有許多技巧,有些人天生就能一揮而就,有些人最怎麼努力也寫不好。
就說奇才龔自珍,考舉人考了四次,考進士考了六次。明末清初狂人金聖歎,寫八股就是不知所雲,有一次去參加鄉試,考題為“西子來矣”。他明知題意要求以越國西施出使吳國的史實給予譯說,卻故意幽筆而答開東門,西子不來;開南門,西子不來;開北門,西子不來;獨開西門而西子來矣。”考官覽後又氣又惱,批了“秀才去矣”四字。
還有一個故事,也是在考試的時候。考題是“如此則動心否乎?”此語出自《孟子》。公孫醜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接這活?”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
金聖歎看後冷冷一笑,立賦一文:“空山窮穀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而外,有美一人。
試問夫子動心否乎?曰:動動動一連寫了39個‘動’字)”
考官問:那為什麼寫39個“動”?金聖歎答:“孟夫子說‘四十不動心’,那前39年當然就可以動心啦。”考官臉白了:“滾!”如此玩世不恭,也就金聖歎一人了!整個就是一場科考中的“周星馳”。
章子俊雖有“作弊”手段,麵對一些八股題時,還是要一番手忙腳亂的,比如:“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鹹以正無缺。”這是孟子《尚書》篇中的一段,意思是說:“偉大光明啊,文王的謀略!繼承發揚光大啊,武王的功績!幫助開導我們後代,都走正路不無缺陷。”
就弄的章子俊莫名其妙,灰頭土臉,雖然經過了這幾年在八股上的熏陶提煉,可要是寫出一篇出彩的製藝出來,就不容易了,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大才”會名落孫山。
從“土木之變”起,到這一次的“奪門之變”。朝廷一直在折騰,大明也在這樣的折騰中風雨縹緲,大批的官員上上下下,換了一批又一批,而從底下冒上來的也是雨後的春筍,大明從來不缺少官員,這一次會試後,又有三百多人將成為進士,奔赴各地,填補實缺。
所以此次會試錄取人數放寬了不少,相比以往也是最多的一次,章子俊感覺考的不壞也不好,能不能中就看運氣如何,就等放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