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日,終於來到了京城,寄住在城外玄院道觀,這道觀很是破敗,沒有香客,觀裡沒於道長,隻有一個老道住著,每日裡上街擺攤給人測字算命謀生,老道也不管“過基峽”一行人等,到是相安無事。
而此時京城正在鬨饑荒,走江湖的打拳頭賣膏藥把戲沒人看,也賺不到錢,到最後連吃飯都成問題了,又聽人說朝廷有一個大官家裡全是糧食,一股無名火就起了,城外饑民遍野,城內饑荒蔓延,竟有朝廷官員囤糧居奇,立馬就激起了一股俠道之氣,又細細探訪,連日察看地形,在京城要打劫一個官府人家可不是鬨著玩的,其實,一點紅也不是要殺人,主要是控製住章府裡的人,再把糧食運出來,來一個劫富濟貧,想不到碰上了徐經年的槍陣,這才有了前麵說的一樁事。
自從“一點紅”帶著公上銘,公上纓從章府回道觀後,因公上銘受傷,就在道觀養傷,既然章府沒有糧食,道聽途說很不靠譜啊,接下去就先要填飽肚子,這位“一點紅”性格有點剛烈,平時也是十分仗義,也不是做的所有的事情都光明正大。當年從帶著公上銘,公上纓這對兄妹出走,就能看出來是什麼樣的性格,曾還搶過錢,盜過墓。不過也做過很多好事,為朋友幫忙毫不吝嗇,甚至為了幫朋友出頭,連性命都可以豁出去。
這些年來行走江湖,年紀也大了,當年的許多衝動慢慢有所收斂,學會了更多思考,也結識了京城中好幾位“俠士”,經過一起商榷物色到了另一戶人家,這戶人家也是一個大宅院子,聽說裡麵住著的是太監劉永誠一個本家劉濟,經過幾日打探,“一點紅”帶著公上纓就摸上去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整個劉府上下奢靡的不像話,雖然沒有囤糧,可府中的糧食也夠食用一年之久的,還在庫房中“偷盜”出了金銀及珠寶首飾若乾箱。
劉永成是誰?在這裡就要說一說,明朝多權監,仗著皇帝的寵幸為非作歹、殘害忠良。但是,有明一代,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太監也不乏其人。如鄭和,率領艦隊七下西洋。除了鄭和,還有一個太監,也曾做出過重大貢獻,與鄭和齊名。這個人,就是劉永誠。
劉永誠有多牛呢?他一生經曆過明朝的六個皇帝,分彆是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因英宗兩度為帝,算下來,他經曆了七個皇帝。在長達七十餘年的宦官生涯中,他深得曆代皇帝寵信,權勢益隆,他的家族也因此蒸蒸日上。彆說在明朝,就是在古代中國曆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劉永城會武藝,還是位高手,三次跟隨明成祖朱棣征伐北元,皆為偏將,長期掌握軍權,武藝高強,軍功赫赫。在鄭和下西洋的那些年裡,劉永誠接替了他的工作,擔任朱棣的貼身侍衛。朱棣是一位喜歡重用太監的皇帝,老劉不但忠誠踏實,而且還有著不俗的馬上功夫,因此朱棣很喜歡年輕的他,給過他不少出戰立功的機會。
劉永誠屢次立功。宣宗即位後,劉永誠受命監視漢王朱高煦,協助平定朱高煦之亂。
磁縣地區的"妖人"李宣、張普祥等煽動起事,劉永誠前往緝捕,即刻平亂。宣德、正統年間,劉永誠多次領兵討伐朵顏三衛,史稱從此之後,"三衛從是寢衰"。
平定朵顏三衛後,劉永誠監鎮甘肅,多次出兵鏖戰沙漠之中,擒獲西番酋長。據記載每到出征陷陣時,都戴假胡子衝鋒,之後凱旋受賞。
土木堡之變後,劉永誠的養子侄子過繼)劉聚跟隨於謙一起負責京城防務,在京城保衛戰中立功。在英宗複辟的奪門之變中,劉永誠又帶兵歸順英宗,受到英宗信重,劉聚受蔭蔽得拜都督。這個時期,他再度出征兀良哈,旗開得勝。
可以說劉永誠的一生兢兢業業,並沒因宦官而卑微,英勇善戰的開通西域的侯覽,攻打兀良哈的劉永誠。這班堪稱名將之花的另類太監。
劉永誠為大明立下的汗馬功勞,有大臣上奏,建議遵循北宋童貫慣例,為他封王。童貫是宦官,他可以封王,劉永誠為何封不得?後來,因有大臣提出,宋徽宗是昏君,不能效仿。而劉永誠也上奏推辭,劉永誠深諳水滿則溢、福禍相依的道理。這才沒有被封王。他的養子劉聚被封為寧晉伯。劉據也是一員虎將。他死時,憲宗打破先例,追封劉據為寧晉侯。
自明一朝,除開鄭和,就沒有任何一個太監的在正麵上的威望,能和劉永誠並肩。世人分稱二人為鄭三寶、劉馬兒,史稱"內官之久典兵而無過者"。後世宦官對劉永誠的事跡豔羨不已,以至於誤稱他為劉馬侯,視之為宦官封侯的先例。
作為劉永成本家的劉濟卻是仗著劉永成的勢,收受賄賂,結交朝中、後宮內官眾多官員,大撈好處,過起了奢靡的生活,這一點還是因為在朱見深的一味庇護有關。問題就出在皇莊。
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彭時等上言:皇莊之名自古無有,近聞故太監劉永誠之莊田欲立為皇莊,深駭人情,人嘗謂四海之內莫非王土,何獨以此謂之皇莊?
如此下去,畿內八府不是官府禁地,即為勢家之莊,百姓何以生存?值今旱澇相仍之年,應主論官私,許百姓入內采食,不得禁治及抽分稅錢。此亦救荒之一法。另外,畿內田土日狹,百姓如何養馬?如今應交馬匹已有虧空,乞有司暫停折賣馬匹。
道理都說清了,弊端也講明白了,朱見深也知道了,還嘉納其言,又說劉永誠由朕自行處分。就這樣,不了了之,沒有下文了。
可是這一次不一樣了,有司報,京城劉濟家被盜搶,還殺傷二個護院,就驚動了錦衣衛,其實錦衣衛還是很有責任感的,後人一聽錦衣衛、東廠什麼的,內心就把明朝這二個特務機構歸類為反派角色,其實真正影響錦衣衛行動的人是東廠太監或者錦衣衛頭領,遇到好的領導,他們就乾好事,遇到殘暴的領導,他們也就隻能殘暴。
比如憲宗皇帝的萬通,他是沒有野心的人,他在錦衣衛指揮使位上,基本沒有大的行為,平平淡淡度過了自己的職場經曆;再如嘉靖皇帝時的陸炳,他對朝廷中的大臣及文人很尊敬,管理也很寬鬆,他們更多是和平相處,而不是一種監管與被監管的關係。
還有英宗時期的袁彬,“土木堡之變”時被俘虜,身邊的人都跑了,就隻剩他一個人護衛皇帝,敵人來勸降時候也寧死不屈,還用自己的智慧將叛徒殺死,在被俘虜的那幾年裡,一直儘心儘責陪護在英宗身邊,英宗回去後,袁彬還為其平定叛亂,他在位十二年,剛正不阿,清心寡欲,也改觀了當時人們對於錦衣衛的看法。
錦衣衛之所以被認為是殺人惡魔,其實是做了背鍋俠,畢竟他們的權利是來自於皇帝,他們的職責就是滿足皇帝的需求,當時廠衛的創立,其實是帝王為了平衡文臣所設立,有利於自己的統治,有些時候廠衛也很可伶的,太祖時期的“胡惟庸、藍玉”兩個大案後,當時的指揮使都被處死,其實他們也隻是聽從命令。成祖後期,文臣力量較為低的時候,錦衣衛的權利也跌至穀底。
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曆史上的背鍋俠也數不勝數,皇帝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所有人都得時刻準備犧牲,明朝錦衣衛也不例外,他們的所作所為有些時候也是身不由己,像袁彬等人,他們對曆史有很大貢獻,也因錦衣衛的身份而被人戳脊梁骨。
錦衣衛的加入,很快就把“一點紅”給查了出來,京城內的“俠客”跟錦衣衛來了一場拚鬥,“俠客”們是坐地莊,地頭蛇,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而錦衣衛是本地官府,就這樣來了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跟官府周旋說穿了,就是被攆著逃,經過一番較量,在一場遭遇戰中“一點紅”戰死,公上銘,公上纓這對兄妹負傷逃亡。一不小心逃避到了章子俊府上。
章子俊一看這對兄妹又來了,還帶著一身傷,明顯是想要躲避一時,可是這樣帶給章子俊是有很大風險的,作為朝廷官員,肯定要維護朝廷為先,要不然被錦衣衛發覺,罷官免職就是唯一的歸路,說不定還要充軍戍邊。
另一麵,要是“得罪”了這些江湖之人,就埋下了一枚釘子,今後如要出個門什麼的,半途上說不定被圍攻,殺個滿門也受不了哇。大多數人是同情弱者,有人求上門來,還受了傷,這讓章子俊確實不好弄。好在這兄妹倆是半夜翻牆而入,沒有人覺察,還是先救人吧,吩咐家中所有人,不許透露半點風聲,等風頭過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