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在這個世上,跟章子俊生活在一起,時間最長久的人,就數雅琴了,這些年來寸步不離,服持左右。
雅琴作為章子俊的貼身丫鬟,也就是傳說中的通房丫鬟,通房丫鬟顧名思義,就是主子兩在行房事的時候,她不但可以貼身伺候,還可以在主子招呼下,一起行房的丫鬟。通房丫鬟可以說是地位較高丫鬟,一般無需從事體力勞動,通常由女方陪嫁過來的貼身丫鬟,或是男主從小陪伴在一起長大的。
比如《紅樓夢》裡麵的平兒就是通房丫頭,她既要服侍王熙鳳,同時又要在王熙鳳不方便的時候,陪賈璉行房。襲人也可看作是寶玉屋裡的通房丫頭。
章子俊來到明朝後,對於這種生活有點懵,大歎封建社會就是男人的天堂,有一種幸福的煩惱,對雅琴也特彆做了分工,晚上睡後不必服侍,也跟雅琴分為二房各自安睡,可是隨著雅琴的長大後,目前都二十三歲了,做為通房丫鬟存在,要出去嫁人也嫁不到好人家,身份卑賤。嫁給窮苦人家彆人還高攀不起,雅琴最好的結果就是成為章子俊的側室。
可是姚穎當初出嫁時,也帶了二名丫鬟,荷香與雪柳,起先姚穎是想讓其中的一位成為相公的通房丫鬟的,可是章子俊不同意,還是習慣隨身帶著雅琴,慢慢也就作罷了。
雅琴在章府中的地位很高,除了主人外,僅次與章二寶,這一次也是帶著任務出來的,是姚穎特彆關照,在外這些日子能給章家生個一兒半女出來,姚穎的打算若是生下子嗣,則會被過繼到自己名下,一來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二來章家也得以傳宗接代。這樣的想法是符合明朝人的傳統觀念的。
章子俊從小生長在紅旗下,來到明朝後不得不在轉型的路上改變,自己卻沒有一點自覺,現在的身份是伯爵,實職是兩府巡按,在老百姓眼中就是天,一句話可能會定人生死。
王小姐為什麼那麼聽話,原因是章子俊的身份的作用,換成是屁民,說最多的話也無濟以事,在章子俊的眼中,阻礙社會進步及發展的就是朝廷中的文官,從底層的縣令到內閣,因為文官是治理國家的機器,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就會千方百計維護自己想要的權力,可以說這種文官體係比太監對老百姓的危害更大,皇帝不得不利用太監去抵抗文官,多數人都對太監沒有好印象,好像記憶中的太監都比較壞,比如,魏忠賢、王振、劉瑾等,沒一個好東西;對文官、文人士大夫的印象則非常好,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一個個風流倜儻,憂國憂民。
之所以為這樣,主要是文官集團掌握了話語權,文官士大夫一般出身較好。在古代,貧富差距很大,多數人都特彆窮,一般平民是無法讀書識字的,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已經很不一般了。能飽讀詩書,考取功名的出身必定不一般,要麼是地主家庭、書香門第,要麼是一個大家族的人共同培養一個讀書人。太監主要來自最底層窮人,還有戰俘、罪犯以及罪犯家屬。但凡能有一點活路,也不會去當太監。可以說,太監是出身最低賤的一個群體。相比之下,太監隻是皇室的奴仆,身份是奴隸。人人羨慕的官本位並不包括太監的所有官職。因為身體殘缺,是家族的恥辱,死了都不能埋進祖墳。
文官家裡本來就不會很窮。即使像範進一樣,家裡很窮,一旦中了舉人,立馬會變成富人,很多人會爭相攀附,送禮送錢,有的地主會直接把土地掛靠在範進的名下,因為古代有功名的人享有免稅特權。
每個文官背後都是一個地方大家族,以及因為聯姻形成的豪族關係網。這種利益集團占有很多土地,還抗稅,把稅負轉嫁給百姓,對老百姓危害極大。
就算遇到像萬曆那樣的皇帝,讓太監出去收礦稅,在地方上鬨得雞飛狗跳,很多人家破人亡。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情況,更何況,萬曆是因為地主都不交稅,才派太監到民間籌款的,實屬無奈之舉。如果稅收正常,誰去費那個勁。實際上文官士大夫對老百姓的危害比太監大多了。說白了,太監屬於皇權的附屬存在,可以說是皇權的影子,他的存在就是在於對抗文官集團,保證皇帝大權在握的,就這點來說明朝的監、閣共理國政的政治模式並沒有問題的。
但問題是監、閣共理的政治模式,客觀上使明朝皇帝可以偷懶,而這也是明朝中後期皇帝多怠政的原因所在。而皇帝一偷懶,自然害怕文官們抱團架空他,所以就故意給了太監很大的權力,將太監推到前台,使太監與文官鬥個你死我活。
加上太監本就是身體殘缺之人,遇上好的的太監,諸如馮保和黃錦之流還沒什麼的。遇上劉瑾和魏忠賢之流,做事沒有底線,瘋狂的打擊文官集團,所以自然會形成表麵上太監亂政的局麵,其實刻意營造這一切的幕後黑手在於皇帝,而正因為這個原因,太監也很容易被收拾,沒有兵權不說,平常又跟文官集團鬥個你死我活的,隻要皇帝想要收拾太監了,放個話,那些對太監恨之入骨的大臣比誰都積極,擅權的太監自然馬上就被收拾了。
隻是因為曆史都是由文官來寫的,才把文人士大夫寫得很好,一個個風流倜儻、鐵骨錚錚。當然,文人之中也確實有牛人,史官把他們當成了典型的例子大書特書。多數太監不識字,更彆提記錄曆史了。好太監一般是無法被記入史書的,隻有壞太監才會被記入。
明朝太監雖然多是亂政之輩,但不乏善良之輩,諸如嘉靖時期的太監黃錦,就曾救過海瑞一命。再反觀文官集團,也不可能都是善良之輩,也有禍國殃民的奸臣,但為什麼明朝太監在大部分人印象中都是無惡不作呢,就是因為太監處於文官集團對立麵,而筆杆子在於文官集團手中,所以明朝的太監多少有些被妖魔化了。
此時的應天府中,就是這樣文官跟監督太監鬨的水火不容,
起因就是成化以來,自宮以求進用者越來越多,朱見深曾屢頒令嚴禁自宮,但由於這是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所以一直不能絕跡。
此時的宦官機構,就形成了“十二監、四司、八局,所謂二十四衙門也”。隨後,宦官的人數飛速增長。有右副都禦史彭韶曾上言:“監局內臣數以萬計”。
有禮部上奏說又有自宮及宮其弟、子、侄者四五百人,朱見深命錦衣衛重杖而遣,並申令以後如有再犯,本人處死,全家發邊充軍。
皇上明發禁令後,作為南京的應天府當然是執行,可是那些已經自宮的人怎麼辦,文官集團統一口徑,流放執千裡。可是在南京的監督太監卻很是同情這些人,跟自己一樣現在要被驅逐,就偷偷地保了下來。就這樣雙方的矛盾就出現了。
這是一場文官集團對抗宦官的爭鬥,嚴格來說就是文官對抗皇權的爭鬥,因為宦官是代表皇上的利益,可是目前朝堂卻是“紙糊三閣老,泥朔六尚書”把持,文官沒有頂梁柱,就顯的力不從心,各自為政。
此時的朱見深完全沉溺女色,重用奸佞,荒政誤國。以不學無術而著稱的萬安內閣中,劉吉和劉珝隻知誇誇其談,趨炎附勢,故而得名“紙糊三閣老”;在上行下效中,六部尚書自然也是亦步亦趨,完全成為宦官集團的附庸,故而得名“泥塑六尚書”。
所譏諷的對象,正是萬安、劉吉、劉翊三位內閣,吏部尹旻、戶部殷謙、禮部周洪謨、兵部張鵬、刑部張鎣、工部劉昭六位尚書。
“紙糊三閣老“中的老大萬安,行為和舉止似乎太過淺現,太過粗鄙。前幾年連章子俊的”大明第一家“都要搶奪,就知道是什麼水平了,而劉吉不同,顯得更加有城府,更善於偽裝,是一個臉皮非常厚的人,甚至因此而有了“劉棉花”的稱號,雖屢遭彈劾而長期不倒。
劉文總督漕運兼巡撫淮安、揚州等府。劉文跟劉翊在官場非常順遂的人,而劉翊在正統十三年考中了進士之後,一路高升,最終成為了內閣的一份子。當然,劉翊在官場打拚的時間也不短,甚至有著“三朝元老”之稱。劉文跟劉翊是同族、同年,關係很不一般,一個在朝堂參機內閣,一個在地方兼巡撫漕運,可謂是相得愈彰,劉翊跟”劉棉花“及萬安不同,雖然被稱為”“紙糊三閣老“,可是人家也是一步一步爬上來的,起初劉翊是一個有夢想有理想的好青年,可是世道不濟,碰上了一個戀母情節的皇帝,後然又是煉丹又是沉溺女色,劉翊也就失去了自己最初的鬥誌和夢想,最終因為受到了萬安和劉吉的排擠而辭官回鄉。此是後話,目前當章子俊一行結束了在勝芳的疫情及饑荒後,一路南下不日就到了揚州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