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了,這樣的“音盒子”也有人追捧?可彆小看了喇叭的威力,好歹也是六寸的紙殼喇叭,裡麵的東西一樣不少,還原出來的音質還很“逼真”,連發電機都能做出來,喇叭就是最簡單不過的事了,最核心的就是一組線圈,外麵環繞著磁鐵,當聲音的電信號傳入時產生的磁場振波還原成聲波。
可是這個電信號首先要放大才能給喇叭還原,所以電信號的放大才是關鍵,放大的關鍵是三極管,如果能製造出三極管或是電子管那麼電燈泡就是小兒科了,能製造出燈泡的話,接下去無線電就能實現了,可是當前的研究正處在這樣一個瓶頸區,能做出發電機,卻做不出燈泡及電子管,能做出了電話電報機,卻做不出無線廣播收音機,能製造出單缸柴油發動機,卻做不出更大功率的內燃機,能做出電瓶,卻不能製造手電筒,能大批量生產出子彈,做出了底火,卻做不出合格的炸藥,用的還是改良黑火藥。
為此在章子俊的長長清單中,分批下發到科研所要求儘快出成果,許多東西隻要方向對了,就會出成果,正因為有了章子俊的目標,這也是目前許多東西不按發展曆程而出現,而是先有發電機,才去生產電線,有了電線才要去做燈泡,這種倒逼著的事層出不窮。就好比把菜做好了,卻發現沒有碗筷可用。洞房建好了,卻沒有新娘子。
最大的攔路虎就是原材料的缺失,化學元素的尋找提煉等,章子俊很明白這方麵的曆程,所以起步為先研製出電子管,要大批量製造出電子管首先就是做燈泡,把電燈泡做出來。
這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缺一不可,電機生產出來了,就意味著空氣壓縮機提上了日程,有了空壓機就能做出燈泡了,玻璃管等封裝就要用到壓縮空氣做火焰噴嘴,調節火焰大小等。可彆小看這個燈泡,按目前的條件真難做出來,那個鎢絲就是最大的瓶頸,抽真空或是加入氬氣也是過不了的難關,所以不得不退而求次,按著汽燈的思路,當前用碳化竹絲網替代鎢絲雖然有小批量實驗能做出來,也應用到了某些關鍵部位上去了,做出了幾十部電報收發機,卻不成熟常壞。
對於矽和鍺已經能夠提取,因為這兩種元素都有礦物,矽是石英石中提取,鍺在銅礦,鉛、鋅、錫、鎢等金屬礦石中提取。所以研製燈泡及電子管的大量應用已經呼之欲出了。
當前“音盒子”電信號是通過有線傳輸,信號放大是用多組線圈變壓器來完成的,雖然聲音的失真度很大,還原出來的聲音就像在說話時嘴上被糊了一層紙一樣,就是這樣也阻擋不了聽戲聽曲的追求。
在謝禦史看來,一隻木箱子中,發出聲音出來已是神跡了,那裡知道其背後的艱辛。
目前使用“音盒子”的地方也就幾十個,在平安鎮十幾台,在榆林有七台,其它的地方米脂二台,綏德六台,都是沿著鐵路線電話能連通的地方,如果最遠的話,出來的聲音失真度太大,所以還要做出真正的濾波器才行,就目前靠一個電感太粗暴簡單。可是要生產出來卻沒有檢測儀器,更沒有標準,又是一個先有電沒有燈泡的尷尬局。
謝禦史很想去那些大型廠礦工坊中看看,看來微服私訪是行不通了,因為每一個大型廠坊都有門衛把守,閒人莫入。隻能先去平安府表明身份了。
當謝禦史及帶的兩名隨從,遞上拜貼,在信息不是那麼發達的古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除了麵對麵以外便是書信之間的交流。受古代禮製的影響,書信之間的交流還有各種各樣的限製與分類。比如明朝時期短距離之間的書信交流,稱為“名帖”。
名帖的種類樣式非常多,如在朝廷的文書中,有誥、製、冊文、諭等;在詩文作品中,有聯、絕句、律詩、古韻等……。
名帖的不同種類有不同的作用,分彆適用於不同情景。而名帖樣式的多種,不僅有經濟上的考慮,還有禮節與麵子上的考慮。
其主要是問候與禮儀的價值。可是在不同情景下,又演化出了不同的類型的名帖。官員與官員之間,官員與地方紳士之間,身份低的到訪身份高的家裡,都要呈遞上拜帖,以示社交中對他人的尊重。所以拜帖,便是最常見的名帖。
除了這兩種,還有用於公告啟事的揭貼、替人說辭的說帖、私人之間的副啟等。那麼名帖與書信有什麼大的不同呢?其一,名帖時效性比書信要高;其二,名帖使用的相關情景變化比書信的要快。作為一種日常的社交禮儀,名帖所適應的場景也更多。
根據名帖的規製或尺寸大小,又可分為單帖、全帖、單紅、雙紅幾種。
如《紅樓夢》中書中提及“名帖”五種,包括“拜帖”“請帖”“賀帖”“請安帖”“稟帖”,其材質、形製、稱謂等基本規製以及投送的禮節與禁忌,是傳統“禮”文化的直觀呈現,也是尊卑有序、禮法森嚴的社會等級製度的集中反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將名帖所需的場景再一步進行細分,每種樣式也有其特殊需要的場合。如“第一次用全帖,隨後就改用單帖”,初次見麵用全帖表示尊重,在之後的交往中,出於經濟及感情考慮,單帖更適用於長期交流。“遇到吉慶,則改用單紅帖”,在特殊的日子,名帖的顏色也有改變。甚至於名帖的大小也有詳細的規定,單帖“闊一寸三四分,長可五寸”,全帖“三折,長五六寸,闊二寸”。
為何名帖的樣式還有如此之多的細節?因為在人際交往中,相互尊重,以禮而行,成為了官民之間交流的主線。對名帖進行細微的處理,不僅停留在簡單的文字之中,還表達了使用名帖的人對他人的注重與關心。隨著明朝後期的發展,名帖的形象也出現了變質。從最初的禮儀形象,搖身一變成為了奢華的代表。為何會出現這種改變,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變質。
許多人通過名帖的奢華,掩飾了自己的虛偽與狡詐。如“用紙已花費銀三厘,堪稱暴殄天物,奢侈至極”,僅用紙就已經遠超了名帖的實際價值。一封拜帖,所書最多不過十幾字,可是其中的稱謂與名稱,卻有很大的智慧與講究。
一般使用字來代表名字,為何會有名與字的差彆,因為在明朝,直呼他人的姓名視為不雅,而以字代稱,則表示對他人的尊敬。
除了使用他人的字,還要稱讚他人所處的地位,所以還會在後加“閣下”、“明公”、“足下”等尊稱,而在稱呼自己時,為了表達更深的恭敬之情,有時還會在自己的名前加上“侍生”、“友生”等。相關稱謂倘若使用不當,很有可能招致主人的反感,所以如何選用稱謂名詞,在明朝也是一門交際學問。
無論名帖的樣式大小怎樣改變,文字都是名帖難以或缺的。在稱謂中,可以看到明人對禮儀的態度,以及對尊卑之情的重視。所以簡單的文字,在名帖中充當著禮儀使者的形象,當一封名帖呈遞過去,人與人之間的恭謙之禮通過文字的交流得以實現。
再來說說揭帖,在明朝,揭帖便成為了地方官府與民間交流的平台。官府所要施行的地方政令,都可以通過揭帖加以宣傳,使官民之間保持了必要的聯係。除此之外,揭帖還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為何還會有政治色彩呢?因為在明朝後期,百姓想要參與政治活動,卻沒有較好的平台,而揭帖的相對自由性,使得百姓掌握了輿論的傳播。所以民間揭帖一出,很有可能掀起一場政治活動。
所以謝禦史使用的是拜貼,按朝廷規製平安伯的地位比禦史高出許多,不在一個等級上,可是謝禦史又是欽命而來,在這一個層次上平安伯又是謝禦史調查對象,此時就不能用官職及官製來衡量了,其職權又高出不少,直通皇權。
謝禦史可以拿著雞毛當令箭來脅迫平安伯,如果碰到這樣的事,一般地方大員也隻是捏著鼻子配合就成,可是這樣做,在官場中是行不通的。不過有一種官員會這樣去做,那就是宦官,所以說朝廷官員跟宦官總是對立的。
謝禦史顯然不是那種拿著雞毛當令箭的人,深知官場及做人的道理,所以提上拜貼,很是低調,自稱學生拜平安伯知己閣下,用的還是全帖。
這個全貼就是三折,裡麵會詳細寫上自己的簡單履曆,官職,來會見的目的等等。
喜歡大明求生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求生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